“聚沙成塔”绘新景 新华社昆明9月6日电(记者吉哲鹏 胡超 熊轩昂)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让乡村生活“七彩斑斓”,“622”机制让农民站到产业链“C位”,社企合作让农民种粮也能致富……云南近年来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将分散的人、地、房、生态等要素有序组织,“聚沙成塔”共同致富。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田间地头,探寻农民合作社如何联农带农、绘出边疆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保护珊瑚礁取得显著成效(专家解读) 潜水员在海南陵水分界洲岛海域移植珊瑚。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近日报道,中国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仙宾礁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显示,该区域生态系统总体健康。
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 中新网9月5日电 国家林草局5日上午举行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司长张利明介绍,国家公园从试点探索到正式设立、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和重要进展。
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举行 本报西宁9月5日电 (记者李红梅、王梅)5日,以“瓦里关曲线——为了地球的明天”为主题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站30周年暨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交流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会议由青海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青藏高原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监测网络建设、高寒生态系统碳汇评估与生态价值核算、青藏高原多圈层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等进行了研讨。
湖南洞口县加强河库管护 本报长沙9月4日电 (申智林、梁仲茂)湖南省洞口县,平溪江在山川田畴间迤逦穿行。为了更好守护身边的美丽河湖,洞口县积极探索河湖长制工作新路径,实现河库治理从一元管到多元治,河库管护从“管住”向“管好”转变。
西辽河水流贯通调度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本报北京9月4日电 (记者王浩)9月3日19时左右,通过持续水资源统一调度,西辽河干流水头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城区现有的水面相衔接,刷新西辽河干流水头近26年来行进的最远距离,标志着西辽河水流贯通调度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自1998年以后,西辽河由于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超采等原因处于常年断流状态,是目前七大江河中唯一处于断流状态的大江大河干流。
我国将每十年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 本报四川广元7月25日电 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25日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我国将每10年组织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适时开展补充调查,掌握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对古树名木建档立卡。
我国新增3个世界地质遗产地 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3个世界地质遗产地——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位于内蒙古乌海市,也被称作“植物庞贝城”;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拥有最为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广西桂林喀斯特,以塔状及锥状岩溶地貌为主要特征 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开发地下潜流的水利工程;徽州堨坝—婺源石堨,是砌石引水堰坝类型的水利工程;陕西汉阴凤堰梯田,是顺山地之势形成的灌溉体系;重庆秀山巨丰堰,为有坝引水灌溉工程体系 本报南京9月3日电 (记者吴月辉、姚雪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在南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日前发布了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涉及古生物学、地貌和地质活动过程等领域。 “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平,并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