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助推社会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 大家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论述凸显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中国正式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记者胡璐)记者7日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提交的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这意味着我国正式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去年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将加强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大河上下满目新 【开栏的话】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首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发布 本报北京9月7日电 (记者郁静娴)为推动“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日,农业农村部向社会推介发布了第一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清单,涉及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10种农作物,共计711份。此次向社会推介发布的首批耐盐碱优异资源,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种业创新重大需求,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鉴定数据准确可靠,种质资源都经过了多年多点耐盐碱鉴定和不同筛选压力下的循环选择,今年再次进行了验证;二是耐盐等级高,耐盐等级达到最高的1级或2级,部分资源兼具高产、抗病等优异性状;三是适应区域较为广泛,来自全国多地,可适应滨海地区、黄淮海平原、东北松嫩平原、西北内陆等多个盐碱区。
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 | 数读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绩单”
空气,包围着地球,滋养着生命。2023年9月7日是第四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主题为“共护清洁空气”(Together for Clean Air)。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接连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
盐碱地治理:一场彰显科技力量的战斗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本报记者 张佳欣 策 划:房琳琳 何 屹 盐碱地治理有反复性、长期性、顽固性、技术复杂性,要根据成因、当地条件,来综合判定应当采用的方式。目标要明确、方法要系统,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保产业成绿色经济重要力量 “绿色低碳”是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9月5日举行的服贸会第二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已成为绿色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蒙古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本报呼和浩特9月5日电 (记者张枨)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内蒙古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加大防风固沙、减少黄河输沙量为主攻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据介绍,内蒙古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抓好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实施阴山北麓、河套平原生态综合治理,推进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贺兰山西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