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国务院专门出台治理大气污染的条例,王安顺代表北京市与中央签订责任状,王安顺说“也是生死状,因为中央领导说,2017年实现不了空气治理就‘提头来见’。”据悉,北京治理雾霾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媒体剖析了7600亿元巨额花费将花在哪。(据3月17日《瞭望东方周刊》)
面对糟糕空气对公众健康带来的侵害,地方政府拿出有效办法来为百姓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无可厚非。然而,面对“7600亿治霾”的现状,想必值得包括北京市政府在内的很多地方政府好好反思。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为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企业大开“绿灯”。
这其中,甚至由于钱权交易、官商勾结等黑幕的大肆存在,一些地方官员将科学发展理念抛于脑后,将党性原则视为“耳旁风”,不仅为污染企业在当地的“落户”推波助澜,而且,长期为其充当“保护伞”,也正因此,导致恶意排污问题的屡见不鲜,不仅使得自然环境饱受破坏,也让当地百姓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受到侵害。
一旦地方官员不能坚决果断地倡行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那么,一系列的监管体系必须会大加效仿,于是,面对企业存在的恶意排放问题,相关监管部门也不能从源头加以治理,而是在收取罚款或者“好处费”之后便万事大吉。不良企业节省了大笔治污成本,监管部门捞取了好处,而老百姓却遭了殃。
如此问题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口口声声地倡导“公交优先”,但实际上宁愿耗费巨资大搞“面子工程”、景观工程等,也舍不得在公交建设上进行投入,而如果一个地区缺乏优质高效的公交服务环境,那么,势必难以吸引更多公众自发参与到绿色出行的队伍当中来。
此外,不少党政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更是不能积极带头低碳出行,他们习惯于乘坐公车出行,甚至,一些官员置上级“禁令”于不顾,长期乘坐着严重超标且大排量的豪华座驾,这样一来,显然不利于营造绿色出行的良好氛围。无论如何,面对北京市政府投入7600亿巨资治霾的无奈现实,提醒各级政府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理念,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