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环保

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厂项目负责人答记者36问【3】

2014年05月12日02:19    来源:浙江在线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厂项目负责人答记者36问

  24、垃圾焚烧厂最关键是废气出烟囱前的处理,采用什么方案?

  本项目准备采用“SNCR+半干法+干法喷射+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器+SCR+活性炭吸附”的烟气净化方案。根据国内外已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SNCR+半干法+干法喷射+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器”已能满足欧盟2000烟气排放标准。

  对于垃圾燃烧产生的烟气出烟囱前将采用多级净化处理,通过喷洒雾状氨水、石灰水喷雾,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器等措施和设备,各种酸性气体和颗粒污染物,以及二噁英、重金属都将被脱除。最后通过烟囱排放到大气中的烟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和氮气。

  25、设计烟道气体排量是多少立方米/小时?

  本项目设计有4条焚烧线,每条焚烧线烟气排放量约为15万标立方米每小时。

  26、除尘布袋是非常容易磨损的,而且数量众多,你们如何做到布袋破裂后及时更换?多久更换好?除尘室的设计温度是几度?

  除尘器内的布袋数量比较多,破损的布袋能通过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发现后立即在线更换(2-3小时能完成更换工作),不影响烟气净化处理。滤袋连续工作温度≤250℃。

  27、主要设备检修周期是多久?

  主要设备的检修周期为3-4个月检修一次。本项目设计有4条焚烧线,实际生产时轮流检修,不会影响全厂的垃圾处理。

  28、垃圾焚烧后的飞灰是如何处理的?

  飞灰属于危险废物,在厂内螯合固化,检测合格后送至填埋场安全填埋。

  29、垃圾焚烧后的炉渣是如何处理的?

  根据国家规范,炉渣为一般废物,不属于危废,可以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如制砖等。

  30、如何保证850度?如何保证充分燃烧?

  垃圾运入焚烧厂后,先在密闭的垃圾贮存仓里堆放、发酵(提升垃圾热值),然后进入焚烧炉焚烧,燃烧控制采用自动燃烧控制系统,如监测到炉温低于850℃,自动启动助燃系统助燃,保证炉温。目前实际运行的国内外炉排焚烧炉的炉温一般能长期保证在900至1000℃左右。

  31、如何实施监管?

  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将采用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工艺、一流的设备。为保证建成后实现一流的管理,在监管上确定“日常四层监管,居民随时监督”模式。第一层是政府层面,行业管理部门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现场巡查,看实时监控,环保部门对烟气也有在线监测并向外公布,大门口安装的电子屏上实时发布数据。第二层是公众层面,聘请附近的老百姓作为环保监督员,环保监督员可以随时来工厂巡查。第三层是企业自律,市民可以随时预约参观,查看垃圾焚烧的全部过程。第四层是第三方监督,政府部门会聘请具有相关检测资格的专业机构来监测,并对工厂的运营进行监管。

  32、垃圾分类与焚烧有什么关系?国外焚烧厂是否均是先对垃圾分类后再焚烧?杭州市城管委曾提出不分拣到位不焚烧,如何解释?

  更好地分类有利于焚烧,但它不是焚烧的前提。实践证明,垃圾能不能焚烧、烧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垃圾热值以及燃烧过程的控制;从焚烧技术上说,当入炉的垃圾低位热值大于1000Kcal/kg,焚烧炉就能很好地控制燃烧工况,而杭州目前在运行的焚烧厂统计数据是入炉垃圾低位热值为1200 ~1800Kcal/kg,焚烧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

  垃圾分类是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垃圾分类可以实现垃圾中各种成分的有效利用,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需要焚烧处理的垃圾量,也可以提高焚烧垃圾的热值,更有利于焚烧。

  杭州市城管委网站提到的“垃圾焚烧应坚持四原则”,即不分拣到位不焚烧、不财政全额不焚烧、不公开透明不焚烧、不公平补偿不焚烧,仅仅是引用了2009年12月6日《东方早报》的报道。目前,杭州正在努力推进社会垃圾分类和财政保障、公开监督以及回馈机制的研究,就是最好的行动证明。

  33、什么是二噁英?

  二噁英类是多氯二苯并二噁英和多氯二苯并呋喃物质的总称。它指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物质,而是结构和性质都相似的包含众多同类物或异构体的两大类210种有机化合物。

  34、如何监测二噁英?

  烟气中二噁英的检测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烟气中二噁英的检测属于痕量分析(物质中含量在百万分之一以下的组合的分析方法)。检测包括三个步骤:取样、样品的预处理和测定。

  在焚烧厂营运过程中主要通过监控燃烧温度、一氧化碳含量和烟尘浓度(一氧化碳与烟尘浓度与二噁英浓度有相关性)来预知和控制减少二噁英的产生。

  35、如何评价达标排放的烟气的危害?

  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正常运行时,周边环境空气质量能达到标准要求,人群处于这样的环境空气中是安全的。

  36、什么是“邻避主义”,有什么表现?

  所谓邻避主义,英文原义为“别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是指社区居民对选址于本社区的具有负外部性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反对,是伴随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而出现的新型社会现象,并在近几年受到国内的广泛关注。

  作为对世界环保主义运动影响甚广的思潮,“邻避主义”的最大特征在于,公众反对在其周边地区建设项目和设施的同时,并不抵制对项目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也就是说,只要不在自家周边生产这种产品或服务,即可以满足“邻避主义者”的需求。“邻避主义”的出发点并非在于改善整体环境质量,而仅在意改善与己有关的局部环境和安全质量,其直接结果是,“邻避主义”最终成为地区间竞争和博弈的一种工具,也就是通过拒绝具有一定环境和安全风险的生产项目、设施的落地,并在客观上使之转移到其他地区,从而使得本地在规避相应生产和设施风险的同时,享受其他地区同类生产带来的福利。

  针对“邻避主义”,无论是一国还是一个地区,一味地逃避并非万全之策。关键在于我们在全社会真正地建立并执行一整套抵御环境风险的全社会参与和沟通机制,以及完善的市场治理体系。相信只要做到决策过程透明,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讨论和评估,取得最大公约数,充分照顾各方的利益需求,“邻避困境”这一世界性难题有望得到破解。(记者 包勇 施宇翔)

上一页
(责编:朱传戈、吴佶)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