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环保

毕节之变:披上绿毯子拔掉穷根子

本报记者  万秀斌  汪志球  郝迎灿

2014年06月19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时过芒种,小雨密织,海拔逾2000米的迤那小镇,气温还在11摄氏度上下。山雾氤氲,中海村的黄静披一件厚衣,漫步田垄,察看800多亩党参园,枝头已钻出嫩芽。

  “只见大山不见树,只有石头没有地”,“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黄静说,过去多年,不是这里缺粮,就是那里断炊。

  开门是山,不妨换个路子“吃”山——贵州省党建扶贫三队入驻后,开出“药”方:改种药草。石头缝里种草药,每亩多收2000余元。去年黄静等56户群众联合成立合作社。如今的迤那,从村到镇,“万元户不稀奇”。

  山占其九,余下一地还破碎陡险。整个毕节的地形地貌,都与威宁县迤那镇一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森林覆盖率一度降至14.94%,绝对贫困人口高达65.4%,陷入“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怪圈——这曾是旧日毕节的真实写照。

  绝境求生,何以图存?1988年,国务院一纸文件,试验区应运而生,“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 毕节以三大主题破解三大难题。

  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还林还草种树“系带子”,坡地种牧草和绿肥“铺毯子”,山下建基本农田收谷子,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五子登科”是毕节对山的重新演绎。种到山尖尖,坏了生态,只收“一小箩”,现在改栽树植草,种得少反而赚得多。和谐出双赢。迤那镇的森林覆盖率从23%增至38.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35元增至6662元。

  树不砍了,草不挖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甜味多,不辣。”金沙县西洛乡申家街村70岁的老人尚德渊抱怨在北京没吃好。前年,自家2亩8分地流转给台金生态农业园,他自己也到园区做起了管护,除了每亩千元的租金,每月还能领到2100元的薪水。

  日子好过了,从未出过远门的老人去年9月坐飞机去北京玩了4天,花了7000多块。“不心疼花钱,以前身上零票子,现在身上红票子。”

  “毕节的‘穷根’在于人多地少,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通过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民,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财富’。” 市长陈昌旭说,毕节将发展的潜力瞄向工业。

  卡车不用油,说来没人信——毕节“跳起来摘桃子”。位于毕节经济开发区内的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卸下重卡的油箱,换成装天然气和二甲醚的气罐,运行成本比用柴油降三成。没有油气资源,企业却有信心发展清洁能源汽车,靠什么?靠生态工业。

  立足煤资源优势,毕节以煤的清洁技术、资源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等为重点,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工业从“两烟”(煤炭、烤烟)独秀迈向轻工业、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等“满树繁花”。

  26年攻坚克难,毕节,这块科学发展的试验田“换了人间”: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翻了4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倍,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45%,少生人口165万。

  “26年探索,毕节试验区勇于做示范、探路子,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市委书记张吉勇表示,这是毕节交出的亮丽答卷。

  (相关报道见第六版)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9日 01 版)

(责编:杨翼、蒋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