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环保

  

寻访左公柳(绿色家园)

2014年09月13日04: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游客在公园里的“左公柳”前留影。
  朱磊摄

  “左公柳”犹如一条绿丝带萦绕哈密城。
  蔡增乐摄

  编者按:1871年,清代名将左宗棠下令在西北地区栽树,要求有路必有树,主要栽种的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后人称之为“左公柳”。近日本报副刊“沧桑看云”栏目刊登了《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者梁衡),引发人们对“左公柳”的关注以及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的思索。

  100多年过去了,“左公柳”生存现状如何,当地怎样保护,面临哪些难题?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宁夏隆德县修建公园,呵护全区仅存的23棵古柳

  每棵左公柳都有档案

  本报记者 朱磊

  一座千年古城,23棵百年古树,静静地向人们阐释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文化共生共荣的道理

  如今,全宁夏只有隆德县还有“左公柳”,而数量只有可怜的23棵。近日,记者从固原城驱车,沿着盘山公路向千年古城隆德县出发,只为了一睹“左公柳”的风采。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清同治五年,名将左宗棠修建陕甘大道。为固定路基、防止洪水冲刷,夏季给行者憩荫,左宗棠命令军队及地方民众在大道两旁和城邑栽柳树,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

  栽树持续十数年,堪称中国的绿色长城,而位于西北边陲的宁夏,成为受益者之一。当年于右任路经“平凉—隆德—静宁”段时,曾感慨:“沿路大柳,触目皆是,乡人言称有四万八千余株。”民国时期的隆德县志上,曾记载“惟‘左公柳’注册编号3936株……”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扩张,“左公柳”已不复当年盛况!上世纪70年代,由于312国道扩建,几千株“左公柳”,有的因根系破坏而枯死,有的则被百姓劈成了柴火。

  “保护‘左公柳’,刻不容缓!这是隆德人的环保和文化意识觉醒后,从心底发出的呐喊。”隆德县政协副主席任小红说。

  一个专为呵护“左公柳”的公园建了起来。

  细雨绵绵中,记者走进“古柳公园”。“看,那几棵就是‘左公柳’。”指着不远处的几棵大树,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曹小龙说。

  绿树掩映下,几棵古树巍然挺立,霸气十足。树身魁梧,需两人合抱,枝干苍虬,直指天际,少了“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秀丽,倒更像是“力拔山兮”的“大将军”。树旁立着一块石碑,上写“左公柳”三字,简要描述了其历史由来。

  “这个品种是旱柳,树高平均为15米,胸径在1—1.5米之间,树龄139年。现在公园一共有18棵,其他地方还有5棵。前年我们进行了测量和挂牌,为每棵树建立了档案。”曹小龙介绍。

  为了保护古树,隆德县在距离树体2米外设置保护围栏和树池,严禁人为剐蹭、撞击等破坏,严禁在树冠外3米内挖坑取土、动用明火、排放烟气等,就连过去“插柳”的民俗,也被明令禁止。“古柳公园有一座植树文化墙,历数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种树故事,‘左公柳’之事也在其中,目的就是为了普及植树文化,唤起大众保护古树的意识。”任小红说。

  记者注意到,每棵古树上都挂着绿色的营养液,这种给树“打点滴”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增强古树生命力,让古树上的各种伤口尽早愈合。“但人为的帮助无法阻止古树的自然衰老,这是最让林业部门头疼的事情。”指着一棵古树蜕皮的枝干,曹小龙心疼不已,“柳树最长的寿命一般也就在200年左右,这些老树如何还能保持青春,是我们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离开公园,驱车来到312国道,穿城而过的国道,因为两棵“左公柳”而改道绕行,古树下车来车往。一座千年古城,23棵百年古树,静静地向人们阐释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文化共生共荣的道理。

  

  新疆哈密实施引水工程,建设湿地公园

  为古柳创造更好生存空间

  本报记者 戴岚

  政府每年拨专款,在春、夏季进行物理、化学、生物集中防治,使“左公柳”常见病得到有效控制

  哈密宾馆旁的河沟内,郁郁葱葱、树木极盛,左侧立一石,上书“左公柳”。

  “左公柳”是哈密人的骄傲。

  清光绪六年(1875年)5月,左宗棠作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军驻屯哈密,先后在哈密城郊官道及东西河坝广种榆柳,后人统称为“左公柳”。

  哈密市东西河坝管理处副主任王立明对“左公柳”颇有研究:在哈密东西河坝分布的“左公柳”,学名旱柳,俗称黑柳。该树种枝叶嫩绿,树冠丰满,易成活,生长迅速,自古以来就是哈密的优良绿化树种,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左公柳”主要分布于哈密市东西河坝流域内,在河岸两侧城市段236.6公顷范围内,现有挂牌百年“左公柳”745株,树龄在80—100年的450余株,树龄在50—80年的550余株。

  自1994年开始,哈密地市两级党委、政府打响“左公柳”保卫战,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哈密市东西河坝管理规定》,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哈密市东西河坝管理处,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标本兼治,治源为先”,从源头治理随意排放污水、乱砍滥伐等现象。

  为有效保护“左公柳”,哈密实施引水工程,保护东西河坝。地市两级政府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采取政府出资、单位集资和动员市民捐资的办法,筹集资金1030万元,解决东西河坝缺水问题,使这一带的枯树古木焕发生机。

  1995年起,哈密对河界内1149棵“左公柳”全部挂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保护,最大程度改善树势,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如针对“左公柳”易发生兰叶甲、腐心病和烂皮病,市政府每年拨专款5万元,在春、夏季进行物理、化学、生物集中防治,使“左公柳”常见病得到有效控制。

  哈密市制定实施《绿色生态文化长廊规划设计》《东西河坝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年成功申报了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为“左公柳”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空间。

  然而,王立明不无担忧。通常情况下,“左公柳”自然寿命在50—70年,树龄20年后进入生长旺盛期,40年后开始衰老。哈密市现存挂牌“左公柳”树龄都在百年以上。虽然该树种生命力旺盛,但毕竟已到风烛残年,树体主干大多枯心、腐朽、变得脆弱,在自然状态下极易发生折干、倒伏,缩短自然寿命或加快死亡。

  如何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固修复树体,进一步延缓其自然寿命?这是当前需继续摸索实践的课题。

  但愿“左公柳”不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3日 10 版)

(责编:王吉全)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