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8日电 (付长超)以“新时代 可持续修复”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今日(6月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修复领域的专家围绕环境修复领域交流经验,共同促进行业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书鹏在会上分享了我国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行业发展情况。他表示,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李书鹏介绍,2011年以来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共有109个项目,总投入35.9亿,项目数量较2007年大幅增加。2017年污染场地修复产业从业企业共有2074家企业。根据目前已公开的项目中标及企业专利情况,在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实施方面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有69家。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市,其中以北京最为集中,有17家实力相对较强的修复企业。外资企业在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参与度较低,主要通过咨询管理、分析检测方式参与国内环境修复产业,或与中方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从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区域分布情况看,我国西南、中南地区以重金属污染场地为主,有机污染场地相对较少,与全国污染土壤调查的结果西南、中南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相一致,京津冀及沪苏浙等东部较发达区域有机污染场地为主。2017年我国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或环境问题区域较为突出的区域。
从修复项目场地污染类型特上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污染类型中复合污染及有机污染比重显著提高。而且,大多数修复工程土方量小于5万方。体量较大的超过10万方的特大型项仅占总统计样本量的19.6%。
从场地修复技术上看,各种修复技术在作用原理、适用性、局限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均存在各自的特点,在特定场合的污染土壤进行工程修复时,需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土壤性质、污染物性质、资源条件等因素,进行修复技术的合理选择和组合工艺的优化设计。各项目修复技术的选择受场地污染类型、污染物理化性质、资金落实情况、技术成熟度及修复效果等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场地修复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李书鹏表示,在过去近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在土壤修复项目的实施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应用、研究和开发了一些适合我国目前土壤污染特点和治理要求的技术和设备,但总体而言,我国土壤修复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对土壤污染控制起步较晚,与国际水平相比,行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企业自主研发动力和能力不足,整体水平较低。发达国家污染场地修复经历了成长、爆发、调整等多个阶段,我国场地污染修复产业也会走上类似的道路。我国场地污染修复行业市场空间并不仅仅在污染场地修复上,它将包括调查评估、检测、修复工程、装备材料等领域在内的整个土壤产业链。
李书鹏认为,2017-2018年是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类项目集中释放的阶段,等到土壤详查行动基本完成、调查信息搜集完毕,伴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政策细则的落地,土壤修复市场有望于“十三五” 后期开始集中释放。此外,机构改革组建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这将进一步理顺我国的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同时对土壤修复行业也是一项利好,可以预见,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市场会持续增温,值得期待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