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与一片沙:甘做世代护林郎【3】

2018年06月19日08:56  来源:新华社
 

三代接力,创业圆梦新时代

再美的愿景,实现的过程也难免波折。20多年前,林场就差点散伙。

1993年以前,林场靠当地造林补助生存,每人每月45元。1993年到1996年,由于国家生态政策的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

1995年春,林场发不出工资,面临倒闭。

贺中强回忆:“当时很茫然,这么干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困难面前,郭万刚力排众议,决定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再打一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探索多种经营。

花谢总会再开,坚韧方能成事。1997年,靠着筹措的30多万元,林场买了地,打了井,当年就收入20万元。林场起死回生,集体有了收益。从此,治沙人变成创业者,创业者变成六股东。

治完八步沙,“六兄弟”2003年又锁定距八步沙25公里远的黑岗沙、双槽、漠迷三大风沙口。当年,他们便在黑岗沙栽了7000亩沙生植物。又是10年过去,三大风沙口已是林草丰茂。

2009年,“六兄弟”在林场的基础上成立八步沙绿化责任有限公司,在治好的沙地里发展沙产业,兼承接环境治理工程。2010年,公司收益开始反哺林场。

2015年“六兄弟”又在甘肃和内蒙古交界的麻黄塘承包沙漠15.7万亩,目前已经治理3万多亩。2016年,公司人马进一步壮大,两名大学生应聘加入公司,工程招标、治沙科技有了专业人才。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达2000多万元,实力不断壮大。

“治沙经”念成了“发财经”。

今年,武威市和古浪县鼓励“六兄弟”在当地黄花滩移民区流转了1.25万亩土地,带领搬迁移民一起种植肉苁蓉、枸杞和红枣。春种时,光给贫困户发放劳务费就超过300万元。

郭万刚曾作诗:“沙枣花棒苗健壮,破土已闻漠花香。”耐得住的人,最终会得到回报与奖赏。

虽然与记者相处好几天,“六兄弟”却一直没有太多话,黑黑的脸上总挂着爽朗的笑。“除了治沙种树,郭大哥难道就没有爱好吗?”记者问。

郭万刚张了几次嘴,最后有点羞赧地说:“就是喜欢花。”

他说,你知道吗,沙漠里每一种花都有香味。柠条花闻起来像卫生香的味道;沙棘花香味很甜腻;花棒的花味道像玫瑰;红柳花乍闻起来有点苦,但后味却越来越香。

贺中强说:“每到四五月份,这里全是花,让你把受的苦全忘咧。”

(责编:余璐、贺迎春)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