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护好、打好古村镇留下的“好牌”
近年来,兼具自然与人文魅力的古村镇,逐渐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新热点。然而身为文物的特殊属性,令其在规划开发、商业运营等方面,有着远高于一般文旅项目的严苛标准。如何打好这张文旅融合的好牌而不出文保法规的“圈儿”,成为各地方尤其古村镇资源丰富地区的新课题。
地处皖南的安徽泾县,就曾遭遇古村镇资源太多的幸福“烦恼”。
泾县隶属宣城市,历史悠久,辖内世代居住着吴氏、朱氏、胡氏、查氏、翟氏等名门望族,形成了众多以姓氏血缘为纽带的聚居村落。此外,还有马头、赤滩、章渡等因水路运输而兴,以商铺、码头为特点的商埠老街,以及因宣纸、茶叶、竹木等物产而建的特产村落。
目前,泾县共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55个,25个古村镇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查济古建筑群、黄田村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依托丰富的古村镇资源,泾县当地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青山秀水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优美田园与乡村风韵和谐如画、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相映成趣的全域旅游风景线。
“在消费升级、出国游受抑制等背景下,安徽、福建、云贵等我国古村镇的主要分布地,迎来了文旅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委会兴业部主任郭晓光表示,收入水平、文化自信的提高,让国人的旅游消费更加追求文化性、体验性和新鲜感。这恰是古村镇,特别是过往知名度不高的“新”古村,大有可为的优势所在。
如今,在短视频等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桃花潭镇、黄田、查济等村镇,已经成为继宏村、西递等老牌名村之后,皖南古村镇群体的新名片。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连年攀升新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不过,坐拥充沛古村镇资源、让其他省市艳羡的同时,泾县也有着自己的“幸福”烦恼——数量众多的古村镇,既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充足资源,也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古建筑保护的压力巨大。古村镇经历百年风霜雨雪,大部分建筑都到了亟需修缮的窗口期。皖南地区气候潮湿,古建筑本身采光和通风又较差。文物保护不仅要应对砖木结构的自然损毁和老化,还要防治白蚁、黄蜂、火灾、倒塌等安全隐患。
其次,由于古建筑在采光、通风、格局、安全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标准,村民住房需求与古建保护的矛盾突显。许多村民在古村中建起了新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村镇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
另外,目前与古村镇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现实中开展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
“比如,《文物保护法》规定,古建筑的所有者、使用者应负责对其使用的古建筑进行保养维修。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古建筑历经数代传承,产权复杂。要么多户共有,要么既有农户、又有村集体,责权难以界定。另外,农村人口持续大量向城镇搬迁,留下古建筑长期闲置,不闻不问。即使政府有意修缮,亦时常联系不上业主。”泾县文物局文物股股长甘胜利说。
最后,便是全国古村镇保护发展均遭遇的共性问题——资金不足。
面对复杂状况,泾县当地部门给出的应对之策是: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实际,大胆创新思路,建立一整套覆盖古村镇保护、发展各方面难点的制度体系与方法,护好、用好祖先留给自己的这把“好牌”。
该县首先对全县古村镇资源开展调查摸底,将村镇基本信息,包括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人居环境等信息,归入村镇档案。
掌握整体信息的基础上,泾县陆续制定了《泾县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泾县古建筑流转保护利用暂行办法》《泾县文物保护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以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托,村庄布点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
针对村民住房需求,政府将古建筑建筑的定期翻修列入民生工程,调动房屋主人翻漏修缮古建筑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村民对产权私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按照文物保护原则和规划设计要求进行保护维修,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
在资金问题上,该县一是设立古村落保护专项资金,并建立财政资金专项补助机制,探索补助、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综合支持古建筑保护、修缮。
二来探索政策创新,招揽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古建筑合法有序流转保护,鼓励本土能人、企业家回乡及相关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投资、租赁等多渠道参与古村落保护。
通过以上措施,全县古村镇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得以全面落实。然而,仅仅做到“让老房子不倒”,并不能令泾县人满意。
“古村镇讲求活态保护。不仅要有村民生活其中,更要让他们有产业来实现发展。”泾县副县长张素兰说。
在保证文保要求的范围内,该县建立村民自愿广泛参与的旅游开发运作和利益分享机制,对古村镇居民进行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和激励农户利用自有的古民居、古建筑,发展药铺、手工艺业店铺、茶馆等地方特色经营户,让传统文化元素变成村民致富的“摇钱树”。同时以宣纸为龙头,着力推动区域公共品牌集群发展,实施古村落“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扶持计划, 大力发展木梳、宣笔、茶叶、酱菜等民间手工业。(马爱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