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走出“水困局”,隻能贏不能輸

嚴厚福
2016年01月21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治水的目標,不僅是讓人民喝上干淨的水,也是讓整個生態系統都喝上干淨的水

  洞庭湖區小鎮,水井挖到地下150米依然沒水﹔淮河一條支流,“活魚燒好是臭的”﹔冬天草長得太高太密,鄱陽湖還要防火……近日,媒體一篇關於中國水安全形勢的調查,引發公眾對於中國“水困局”的關注。

  這樣的水困局,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水量短缺,二是水質污染。水量短缺的原因,一是經濟發展,各行各業對水的需求量上升﹔二是各種水利工程導致上游來水減少﹔三是一些大城市人口過於集中,超過了當地水資源可以供應的總量﹔四是水污染導致大量原本可以飲用或者使用的水不可用。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生產、生活排放的廢水超過了水體的自淨能力。由於執法能力和守法意識的欠缺,我國企業超標超總量排放廢水的情形十分普遍,農業面源污染更是長期處於缺乏監管的狀態。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公眾生命和財產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治水,已經得到從上到下的廣泛重視,成為一件“國之大事”。為了應對嚴峻的水困局,2015年國務院出台了“水十條”,提出了水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標。從大幅減少污染嚴重水體,到嚴格控制地下水超採﹔從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到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好轉,這些目標無不是為了改善水環境質量、恢復水生態系統功能,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要實現這個目標,難度很大。以美國的水污染治理歷史為例:1969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凱霍加河因油料廢棄物污染而再次著火,《時代》引用當地人說法:“掉進凱霍加河的人不會被淹死,只是會腐爛。”這一事件成為催生美國現代環境法的“導火索”,197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清潔水法》,提出兩個國家目標:在1985年底實現污染物零排放,一些可能水域在1983年7月達到“可以垂釣”和“可以游泳”的水質標准。然而,這兩個目標至今未能完全實現。受1969年登月成功鼓舞希望10年解決水污染問題的美國人才意識到,與解決水污染問題相比,“登天”簡直可以說是相當容易,需要花費的資金也只是“小意思”。

  中國目前面臨的水困局,不但有嚴重的水污染,還有嚴重的水資源短缺。中國還處於工業化階段,減少水資源需求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壓力大,治理難度顯然也很大。但無論多難,治水已經沒有絲毫退路,因為,“讓群眾喝上干淨的水”,是政府對人民應盡的承諾。事實上,治水的目標,不僅是讓人民喝上干淨的水,也是讓整個生態系統都喝上干淨的水。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如今,技術的進步、理念的更新、共識的形成,也給我們走出水困局增添了信心。從大方向上來說,治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應當制定良好的法律、規劃和標准,引領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綠色”考核,並嚴格執法﹔企業應當主動守法並積極承擔環境社會責任,爭當環保“領跑者”﹔公眾應當自覺踐行節儉、綠色的生活方式,並積極監督政府和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

  治水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我們要有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緊迫感,也要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和耐心。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的景致,必將遍布美麗中國。

(責編:蔣琪、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