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是門技術活兒

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無論是野生動物放生還是其他生態環境保護,其實都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活兒,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才能事半功倍
400多隻被解救的鳥兒從北京被空運到江西,回到了它們該去的地方,讓人欣慰。這不僅是充滿愛心的善舉,也是一次尊重自然規律和動物天性的專業實踐。
也許有人質疑,這樣的放生行為有些小題大做,“空運放生”怎麼看怎麼不經濟。但是,對於林業部門而言,卻是切實從保護野生鳥類的專業立場來考慮問題:如果將這400多隻鳥貿然放飛,一則怕放生后難以存活,二則也怕再度落入鳥販子手中。而且,與北京相比,在江西,它們屬於自然分布的鳥類,棲息條件更加適宜。
所謂“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環境和生命規律。在生態環保領域更是如此,沒有專業知識和科學准則為背景的任何舉動,都可能是事與願違的莽撞。比如,有人把陸龜當做水龜丟進河裡放生,甚至前不久有人把毒蛇隨便扔到野外放生,造成人畜傷亡。這樣的“放生”,無異於作惡。
無論是野生動物放生還是生態環境保護,其實都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活兒。每個行業,都有其特有的專業知識和內在規律。同一件事情處理得專業與否,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家家都有的舊手機等電子垃圾,就具有資源性和污染性雙重屬性——在有資質的專業人員處理后,經過得當利用可以產生再生價值﹔如果隨意拆解,則很容易導致二次污染。
大到核設施安全監管、小到家庭空氣淨化器的生產,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應該成為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的基本邏輯。比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由排污企業付費購買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的治污減排服務,以提高污染治理的產業化、專業化程度。由此看來,在整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大力提升科研水平,才能事半功倍。
有了專業部門的組織、採取了專業科學的方式,有望讓放生亂象不再頻現。也足以讓人們期待,這些重歸自然的精靈,將會更好地自然生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27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