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碧樹三面水 一城香樟半城湖
南昌水活城更美

![]() |
治理后的艾溪湖濕地公園。 |
![]() |
|
核心閱讀
水域面積達2204.37平方公裡的江西省會南昌市,以水環境治理為切入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手抓水系整治排洪澇、除黑臭,一手抓污染源治理保供水、惠民生。十幾年久久為功,市民開始享受水環境改善帶來的生態福利。
初春的南昌,空氣裡彌漫著香樟樹的清香,而那幾乎無處不在的水,在綠樹掩映下往往清澈見底。“自從撫河改造后,水清了,沒有異味,環境美多了!”家住西湖區裡洲小區的張女士說。
南昌位於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南岸,是一座與鄱陽湖灘涂河汊爭斗了兩千多年的“水城”——全市總面積7402平方公裡中,水域佔2204.37平方公裡。在市區,贛江、撫河交匯,象湖、青山湖、艾溪湖等八大湖泊密布,繪出了“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
南昌因水而興﹔水,又曾是南昌的心腹之患———患澇、患臟。生態文明建設如何破題?南昌選擇了治水。
十幾年持之以恆,數十項水生態工程讓城區水系實現“一江通三河,九龍串十珠”
棧道、亭台樓閣、湖水相映成趣,竹林、四季花、綠樹錯落有致……“春節回家,開著車四處轉悠,沒想到偏僻之處竟藏了這麼個充滿詩意的地方。”在紅谷灘九龍湖濕地公園,南昌市民周文清說。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是南昌的真實寫照,“一江三河串十湖”是南昌特有的城市格局。
曾幾何時,南昌對這“半城水”卻有著說不出的憂愁:玉帶河成了臭水溝﹔撫河故道到處漂浮著生活垃圾,河灘邊成了菜地﹔梅湖成了藍藻湖﹔艾溪湖死水一般的湖面常常漂浮著死魚,散發著惡臭……“每次有朋友到南昌玩,都不敢帶他們去逛,不好意思讓他們看到這些。”周文清說。
為改善水環境,南昌做足了水文章。南昌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經濟師柳華說,水環境治理、水生態建設,也是南昌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切入點。
2002年,玉帶河治理工程上馬,市財政5年來投入達12億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圍湖造田打亂的城市水系,因此得到全面的清理與修復。2.7公裡的玉帶河干渠溝通南北兩大水系后,象湖上游的源頭活水引入了城區,原來內澇嚴重的青山湖水系恢復了北排入贛江的出口,從根本上解決了老城區大面積、長時間積水的問題。
“現在,下再大的雨南昌也頂得住。”家住鐵路八村的居民自豪地說。因此,2006年9月,原建設部把“中國人居環境獎(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授予南昌市。
2012年起,南昌實施第二輪水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先后實施了14項重點水生態工程,對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為了讓城區的湖、河“動起來”,淨化污水、臭水,南昌實施了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將城市主要河流、湖泊等水系串聯起來,形成中心城區“一江通三河,九龍串十珠”的空間水系結構。目前,城區主要水系已初具“一湖兩岸三橫四縱五連通”格局,鄱陽湖、贛江和青山湖等主要河湖水系連通。
治水先治污。搬遷養殖場,強化污水處理,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
作為南昌的母親河,贛江是南昌市內最主要的河流干流,自南向北穿城而過,新老城區隔江相望。
以前,贛江兩岸的非法砂石廠、違章搭建、荒草灘涂、生活垃圾、污水排出口等臟亂差為林立的高樓所遮掩。2011年9月開始,南昌對贛江流域採砂亂象進行整治:嚴厲打擊非法採運砂,清理關閉非法砂場,切割淘汰非法船隻,打擊非法買賣沙洲,取締非法灘涂造船……通過整治,贛江邊的生態環境有了初步改善。
水環境治理,源頭是關鍵。軍山湖、瑤湖、黃家湖等湖泊,溪霞、幸福等大型水庫,都是南昌水系的重要水源地。為保障水源地供水清潔,南昌市啟動了周邊水環境整治工程,整頓搬遷湖區養殖場,改造湖區企業廢水處理。目前,梅嶺風景名勝區內的養豬場全部搬出,軍山湖、瑤湖、黃家湖周邊養豬場基本完成搬遷,施肥養魚被全面叫停,全市23萬畝天然水域實現了人放天養,並清理了水庫周邊的養豬戶。
南昌市還實施農村水環境整治,加強對鎮村的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場的生產污水等的處理,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在100%,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大於90%。
在市內,南昌市加緊對水污染源進行整改,修建污水處理廠,關閉污染企業,積極配合江西省做好贛撫尾閭綜合治理工程,並加大污水處理廠建管力度。同時,加快建設南昌縣污水處理廠二期、航空城污水處理廠和朝陽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等重點工程。
據介紹,南昌市將加大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力度,開展沿線污染源排查,加強贛江、撫河南昌段,以及鄱陽湖、城市湖渠水體監督監測,加大瑤湖整治力度﹔重點檢查造紙、印染等廢水排放較大行業,依法查處超標、超總量違法排污行為﹔關停江河沿線重污染企業、禁止重要湖泊進行人工飼養、實施河湖截污工程。
一城香樟半城湖。盤活城中水,居民開始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生態福利
2015年底,南昌又多了一處生態休閑去處,新建成的進賢縣青嵐湖森林公園綠草如茵、風景優美。“以前說到南昌的風景區,無非就是人民公園、八一公園這幾個。好像一夜之間,南昌就變了。艾溪湖濕地公園、象湖濕地公園、瑤湖郊野森林公園……看都看不過來。”市民王敏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一城香樟半城湖。依托水城特色,南昌生態文明建設順利推進,居民也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生態福利。
2015年初,隨著鳳凰洲市民公園的開放,贛江西岸約16公裡長的濱江生態走廊已全線貫通,從南至北依次建有濱江月季園、漁舟灣濕地公園、摩天輪廣場、贛文化長廊、秋水廣場、鳳凰洲市民公園。2016年,贛江東岸的風光帶也將在3月改造完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1月22日,中國虛擬現實產業基地正式落戶紅谷灘,這是全球首個城市級虛擬現實產業規劃。艾溪湖濕地公園周邊的土地,深受廣大客商的青睞,他們紛紛將一些重要的研發項目、總部項目和功能性配套項目落戶那裡……
活了一城水,生態福利看得見。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南昌提出將以“江湖互濟、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城交融、人水和諧”為目標,持續推進生態建設。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29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