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谷灘:顯山露水造花園

冬去春來,歲月更替。江西南昌市民萬勍,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已經16年,記錄了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翻開他的相冊,紅谷灘新區猶如一幅山水畫卷,徐徐展開。
14年前,紅谷灘還是一片荒灘,寂寥空曠﹔如今已是郁郁蔥蔥,一座繁華的現代化花園新城。
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紅谷灘新區秉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綠色、低碳、生態”的原則,以建設“花園城市”、打造“城市花園”為目標,建設綠色生態新城區。
劃定紅線保留生態“底色”
走進紅谷灘新區贛江之濱,一輛仿古小火車貫穿整個公園。2015年初,隨著鳳凰洲市民公園正式開放,一條約16.6公裡長的濱江生態走廊形成,由北向南沿贛江伸展,與贛江市民公園內的濱江月季園、漁舟灣濕地公園、摩天輪廣場、贛文化長廊、秋水廣場相串連。
水是城市的靈魂與命脈,紅谷灘新區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融入水的元素。通過引進瑞士先進的技術,按照紅谷灘新區確定“反規劃”理念,提前規劃新區水環境,特別是九龍湖湖體。
九龍湖水體面積約2600畝,景觀綠化面積約1600畝。紅谷灘新區優先控制湖區生態綠地,保留自然山地、水系,然后再統籌安排開發建設用地。“反規劃”理念,讓九龍湖片區的山水生態成為特色。雖然九龍湖片區正在建設當中,然而已處處是風景,生態“底色”不會改變。
活水清源。通過綜合整治夾河、修建引活水箱涵等水利工程措施,將上游水庫裡的水導入九龍湖湖體,同時貫通九龍湖與贛江的通道,促使整個九龍湖湖水流動起來,促進水循環,保証了湖體水質干淨。
淨水還源。紅谷灘新區專門邀請瑞士水務公司的專家,量身定制了路面初期雨水淨化二級處理系統,對路面初期雨水進行淨化處理,保証流入湖體的水質沒有受到污染。
自2010年起,紅谷灘新區加大市政公共綠化建設資金投入,構建以“城市綠化為中心、通道綠化為骨架、社區綠化為亮點、青山綠樹為保障”的城市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如今,一批園林街道、園林社區、園林單位、園林校園開始涌現。
近5年來,紅谷灘新區新增綠化面積2475畝,森林覆蓋率達36.57%﹔建成區綠地面積達1564.64公頃,城市綠地率達43.46%﹔公園綠地面積304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28平方米。良好的生態環境讓新區的人氣逐年遞增。據紅谷灘新區公安分局統計,近4年來,新區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接近11%,目前人口已達50萬人。
新城區規劃的人均綠地面積是30平方米,是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准的2倍以上,今后,這裡將處處是公園,成為宜居、宜業、宜游之城。
智慧社區點亮“智慧”生活
公共場所免費無線網絡覆蓋、健康小屋、智慧社區卡、便民支付、智能家居和社區助老服務……隻要一部手機,即使遠在千裡之外,也能處理日常瑣事,無需費時費力。紅谷灘新區世紀中央城社區,試點建設的“智慧社區”,讓市民過上“智慧”生活。
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設的一個發展方向,是城市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全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紅谷灘新區依托信息化手段、大數據支撐,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積極打造智慧產業,為市民帶來別樣的“智慧”生活。
整個“智慧社區”系統圍繞“一卡一庫”為核心進行管理和服務,智慧社區卡基本實現與社區門禁系統、志願者管理系統、社區便民健康服務系統等應用系統的部分功能對接工作。“智慧社區”的各種智慧服務,影響了身處其中每位居民的生活,“宅”在家中就能便捷辦事。
未來,紅谷灘新區將逐步把“智慧社區”模式推廣至全區的63個社區。除了在社區建設中提供“智慧社區卡”“健康小屋”“日托助老中心”“智能家居”等服務,社區的管理方面也更多地運用數字化模式。
隻要在路上發現有“臟亂差”現象,打開“智慧紅谷灘”手機軟件,拍照上傳至全民城管系統,就會有工作人員前去處理,“隻要你有手機,人人都可以成為城市管理者。”智慧紅谷灘指揮運營中心的工程師徐濟介紹。
目前,紅谷灘智慧城管系統已覆蓋紅谷灘中心區、鳳凰洲和紅角洲建成區約50平方公裡。與此同時,智能電網、智慧照明設施不斷涌現。
“智慧城市建設既是一個新生事物,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徐濟說,目前,紅谷灘新區以“智慧紅谷灘”手機應用和門戶網站為入口,構建了一站式、融合式服務平台,目前設置了魅力紅谷灘、網上辦事、便民惠民、新聞資訊、在線教育、紅谷游等欄目,內容涵蓋政務、新聞、生活、出行、經濟、教育、娛樂、應用等多個領域。
“十三五”期間,紅谷灘新區將整合現有的數字化、信息化基礎資源,綜合運用物聯網、雲計算服務等新一代高科技技術手段,建立城市管理各環節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協同作業的統一平台,在城市公共設施精細化管控、公共安全應急預警、執法管理強化監督、環境衛生網絡監測等方面,全面提升和完善城市管理功能。
配套同步聚集新城人氣
“我們現在都巴不得隻在紅谷灘跑,路好走,客人也多。”出租車司機李師傅的一番話,道出紅谷灘的變化,“頂多5年前,沒有幾輛出租車願意去紅谷灘的,人太少。”
配套跟不上,是造成新城人氣不旺的重要原因。
紅谷灘新城的開發建設經驗表明,新城建設中必須與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推進,完善功能性配套,打造宜居宜業宜商的環境,才能促進人氣的聚集,避免淪為“空城”“睡城”。
紅谷灘新區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配套功能先行的理念,強力推進優質教育、優質衛生、惠民文化、平安網絡“四大全覆蓋工程”,全力打造“文明融合樣板區”。
在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紅谷灘新區的教育事業也得到較快發展。秉持“借船出海、高位嫁接”的思路,紅谷灘新區先后引進了16個知名教育品牌,並且不斷有新學校啟動開工,建成開學,“學在紅谷灘”品牌日益唱響。
2015年11月底,每當夜幕來臨時,南昌市會議中心內都熱鬧非凡。在紅谷灘新區開展的首屆“全國精品話劇展演季”活動中,《蔣公的面子》《胡桃夾子》等作品讓觀眾直呼過癮。
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紅谷灘新區大力推進了一批文化項目引進和打造。新華文化城、江西省展演中心、瓷板畫博物館等多個大型文化項目的建設,不但完善了紅谷灘新區文化服務功能,同時也提升了文化品位,豐富了市民業余文化生活。
同時,紅谷灘新區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通過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探索居家養老新模式。
如今的紅谷灘,正在成長為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花園新城。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02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