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採礦業按下停止鍵,長沙岳麓區做足生態文章
礦老板的果園花滿山(美麗中國·春天來了)

![]() |
孩子們高興地在草地上放風箏。 |
![]() |
春到蓮花花滿山。 |
![]() |
小朋友在油菜地裡玩耍。 |
核心閱讀
開礦來錢快,曾讓湖南長沙市岳麓區蓮花鎮到處都是寸草不生的“礦洞子”。改走綠色發展之路,如今這裡春天到處都是綠的海洋、花的世界。
3月19日,長沙市岳麓區蓮花鎮雲蓋村一處小山頭附近,幾棟看上去有些年代的破舊廠房靜靜佇立著。爬上小山頭,腳下的泥土非常鬆軟,眼前一片去年栽下的樹木並沒有成活,隻有零星幾棵泛著綠色,但山上山下的春色已很濃了,特別是田野裡如錦繡般的油菜花,色香俱佳。
挖礦冶煉留下的“礦洞子”,生態修復后正成為景觀帶
“綠色來之不易。”村支部書記譚宏偉解釋,腳下的這個小山頭由一個深達50多米的礦洞填埋而成。早在上個世紀,一個小型的電石廠扎根於此,長年挖礦冶煉,留下了一個“礦洞子”。
“礦洞子”在蓮花鎮曾經並不鮮見。“挖機挖下去就是鈔票”,蓮花鎮的採礦行業從上個世紀之初就開始盛行:石灰石廠、磚廠、碎石廠、洗砂廠等一些非煤礦山企業,“像螞蟥一樣”吸附在蓮花境內的山頭上。
山體被破壞,污水橫流,空氣中粉塵飛揚……無序的採礦開發,讓蓮花鎮背上了沉重的環境債。直到2010年,處於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區核心區域的蓮花鎮,對採礦行業按下停止鍵。
“關停工作動了他們的飯碗,著實不易。”去年6月,一家被關閉磚廠的30多名工人跑到鎮政府食堂,吵著要吃飯。“壓力再大,也不能打退堂鼓。”蓮花鎮黨委書記黃軍其說,到目前為止,全鎮礦山証照到期的企業全部被關停,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逐漸銷聲匿跡。
“除了關之外,還要逐漸還上這筆欠賬。”蓮花鎮逐漸對礦山進行復綠,僅雲蓋村就有3處已完成。
穿越全鎮的蓮花河,過去河面上經常漂浮著棉絮狀物。礦企關停工作啟動后,河水開始慢慢變清,河道也干淨起來了。
更加深層次的水修復工作也正在進行。一座日處理2000噸的現代化污水處理廠靜靜地運行。蓮花河上游,挖土機正在緊張運行。鎮政府環保辦主任劉軍輝說,鎮裡有步驟地清理河道,將要沿河建成一條美麗的生態景觀帶。
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同步推進。6年前,生活垃圾就形成“戶分類—村收集—鎮處理”模式,17個村,村村都有了衛生清潔員。“對於蓮花鎮來說,美麗生態本是上天賦予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們要倍加珍惜。一時失誤,必須拼命彌補。”黃軍其說。
礦老板改行經營的千畝果園內,白的梨花、粉的桃花競相綻放
不再承包礦山,而是上山種起了果樹——10年前,黃仕其的突然“轉身”,當時讓身邊的人大吃一驚。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老黃陸續承包了蓮花鎮的好幾個礦山,2003年更是遠赴湘西地區採礦,是人們眼裡貨真價實的礦老板。
為何放棄“來錢快”的採礦?“種樹絕對是個好選擇。”每當被人問起這個問題,老黃一笑而過,答得簡單干脆。2005年,黃仕其種了50畝果樹、第二年100畝、第三年300畝……如今一片種有黃桃、黃金梨等果樹,面積達1000多畝的果園,成了他的一張名片。
登上位於蓮花山的果園基地,仿佛置身花海。放眼望去,明媚的春光裡,白的梨花、粉的桃花競相綻放。“去年銷售收入有200萬,再過兩三年,即可收回四五千萬投資,實現大盈利。”今年63歲的老黃,對未來信心滿滿。
從採礦發家到“和果樹較勁”,黃仕其個人轉型的故事,折射出整個蓮花鎮產業發展謀篇布局的思路之變。
“吃一塹,長一智。”吃過苦頭的蓮花鎮領導心裡越來越敞亮:招商引資必須劃定一條紅線——“三高”項目堅決不能要。有幾個建材企業瞄准了當地的原材料優勢,承諾投資數億元,千方百計做政府的工作,依然被擋在門外。
產業結構調整做減法的同時,更要做好加法。“污染工業項目一個都不能要,但緊貼蓮花實際的農業項目,我們鉚足了勁歡迎。”黃軍其說。
在桐木村,行走在佔地500畝的藍莓基地,一片淡雅的藍莓花海映入眼帘。不遠處,一個藍莓深加工場所正抓緊裝修。基地公司副總經理何勇忠說,去年藍莓賣到了120元一斤,但產量不到1萬斤,今年看開花情況,產量有望超過1.5萬斤。
桐木村的水果,立馬村的草業,雲蓋村的蔬菜……一個個頗具規模效應的產業基地正在蓮花的農業版圖上崛起,人氣也在迅速集聚。一幅蓮花產業發展示意圖前,鎮長彭首志詳細向記者解說,鎮裡的目標是建設“蓮花現代農業公園”,“我們還要打通一、二、三產業的邊界,逐步推進科技、旅游、文化和農業的融合,真正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念好“緊箍咒”,把生態環境基礎好的區域保護起來
114平方公裡面積中,森林覆蓋率超過61%——與生俱來的生態優勢,讓蓮花鎮的存在如同長沙市的一片“綠肺”。
在環保意識覺醒的當下,“綠肺”理應以保護為主基調,但人們不是沒有過擔心。去年4月,湘江新區一躍成為我國中部首個國家級新區。位於新區核心區域的蓮花鎮,被視作將迎來大開發大建設熱潮的機遇。
一年過去,出人意料,蓮花鎮依舊行走在既定的發展軌跡上,蹄疾而步穩。
不允許有大規模的工業開發,不允許有大規模的牲畜養殖場,不允許有山林成片砍伐,不允許有高污染農藥化肥施用……岳麓區環保局局長陳志勇向記者列舉了蓮花鎮一連串“緊箍咒”。
“新區其他區域大搞建設的同時,必須把生態環境基礎好的區域保護起來,提供足夠的環境容量。”陳志勇說,蓮花鎮有8個村被列入湘江新區的生態環境控制點,每年通過考核可以拿到一個村50萬元的生態補償。
根據國家發改委印發的《湖南湘江新區總體方案》,涉及蓮花鎮的,一是著力打造蓮花鎮等現代農業都市示范小鎮,另外就是推進蓮花山等生態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從全區來看,作為新區的生態涵養地,蓮花鎮主要承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筑生態安全屏障這一使命。”岳麓區區委書記周志凱說。
大保護,並不意味著不開發。在周志凱看來,隻有做好城鄉統籌的文章,才能不辜負天賜鄉村的生態之美。
不止蓮花鎮。岳麓區全區552平方公裡的范圍之內,422平方公裡的涉農區域正探索“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發展路徑。“踐行這對辯証法的前提是護好一方生態。”周志凱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21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