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西藏林芝以林為美以林致富 

本報記者 韓俊杰
2016年03月23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波密嘎朗湖畔桃花盛開。
  東田攝

  蜂與花。
  馬鬆濤攝

  桃花深處春耕忙。
  扎洛攝

  3月22日,一年一度的桃花文化旅游節開幕前一天,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的百余畝野生桃花,已經把山坡染成一片粉紅。

  百畝野生桃林曾“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今游人如織

  何海龍老家四川,在林芝工作多年。每年,桃花都是從察隅一路向西開到巴宜區,嘎拉“桃花村”的美譽名不虛傳。在他看來,林芝的桃花實在是大自然的杰作。

  “當地的藏香豬全為散養,吃掉落下的桃子,再將桃核散播到別處,便有了這隨處可見的桃花。”小何說,林芝桃花的盛開,最能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沿通往桃花林的幽徑拾階而上,風吹花瓣落,儼然絲路花雨。一座四層高的觀景台矗立眼前,按捺不住急迫之情,游人紛紛攀登到最高處。極目四望,粉紅色、白色的桃花將半山腰滿滿地覆蓋著,仿佛一張鑲嵌著桃花的地毯﹔不遠處,尼洋河靜靜地流淌,滋養著花紅柳綠﹔遠山頂上,冰雪閃著銀光……

  嘎拉村的桃花,據說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卻長時間“養在深閨人未識”。

  村委會主任其加指著不遠處的桃花說,開白色花的桃樹樹齡更久,而粉紅色似乎是正值壯年的明証,“以前,桃花開了也沒有人在意。村民們在樹旁耕作、樹下納涼,也會在閑暇時起舞,但並沒有想到這些樹能給生活帶來改變”。

  多年前,種植青稞、油菜,放牧牛羊仍是人們主要的生活方式。村裡的年輕人也常常拿起斧頭,到山裡賣力氣,反正林芝到處都是樹,砍一些似乎也不要緊。幾年下來,村民們沒有掙到多少錢,倒是在雨季裡,會有肆虐的泥石流呼嘯而下,不僅淹沒了農田,也將桃花樹沖得七零八落。

  護林補貼讓村民得實惠,好生態成了“聚寶盆”

  “幸運的是,我們在還沒有砍伐到不可收拾時,及時開展了保護。”林芝市林業局局長扎西頓珠回憶起來,仍心有余悸。

  政府為每戶農牧民家庭發放的護林補貼、草場補貼,讓村民得到實惠,也使得更多人加入護林員的隊伍。僅在嘎拉村,就有四組16位村民在交替巡邏。護林員聰吉說,她每年得到的各項補助4000多元,所以必須盡職保護生態。

  緊挨著318國道,桑杰次仁的家就在嘎拉村村口不遠。5年前,自駕、騎行到林芝的人越來越多。頭腦活泛的桑杰次仁從中發現了商機,開辦了家庭旅館,每天到村口接送游客。如今,他每年有10萬元收入。

  “游客們來這裡,就是為了看桃花和美景。現在才知道,好生態是我們村的‘聚寶盆’。”採訪一結束,桑杰匆匆上車,他要去接一位將要入住的游客。

  目前,嘎拉村已經有3戶農牧民開辦了家庭旅館,並能供應游客飲食。“今年,有意願做家庭旅館的達到了19戶,佔到全村32戶中的一多半。”其加說,政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每戶會發放改造升級資金5萬元。

  以林為美、以林致富,“雪域江南”謀求生態立市

  盛開的桃花,標志著林芝又迎來了旅游旺季。

  “總的來說,我們的生態旅游仍處在起步階段,接待能力還十分有限。”林芝市旅游局長桑珠說,林芝20萬人口中,大約有5000人吃上了“旅游飯”。“老百姓意識的轉變有一個過程,我們要繼續引導、幫扶。”桑珠打算帶一批農牧民去波密縣學習,因為那裡的家庭旅館辦得格外紅火。

  去年,嘎拉桃花村的旅游收入達到了40萬元,每戶村民都拿到了1萬多元的分紅。此外,在援藏資金的扶持下,村裡建起了三層樓的游客接待中心。游客們不僅能吃到工布藏族的傳統美食,還能體驗響箭、鍋庄等民俗文化。“我們要用優美的生態環境、優質的服務、獨特的工布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桑珠說。

  從嘎拉村回來的路上,一塊公益廣告牌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廣告牌左側印著的卡通畫上,伐木工“光頭強”正和森林保護者熊大、熊二握手言歡。右側則寫著“保護森林,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如今,“以林為美、以林致富”成為林芝人的共識。而曾支撐著“雪域江南”發展的林業,將以另一種方式回饋生活在這裡的子孫后代。

  地處西藏東南部的林芝市平均海拔310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氣候最佳、生態系統最完整的地級市,2014年成為首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如今,林芝市將生態作為立市之本,正加快世界級生態旅游區建設步伐。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23日 16 版)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