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珠江口捕獲200斤鱘魚 經鑒定系雜交鱘(圖)

漁民在珠江口捕獲的鱘魚長約兩米,重約200斤。廣州日報記者邱偉榮 攝
疑似中華鱘 經鑒定系雜交鱘 這表明鱘類仍可在此生活
珠江口驚現長逾2米,重達200斤的巨魚,是否中華鱘?昨日,記者從珠江水產研究所獲悉,有漁民於上周六在珠江口捕獲巨魚,疑似中華鱘,立馬上報漁政管理部門。
經珠江水產研究所專家鑒定,巨魚系鱘魚與鰉魚的雜交養殖品種,在珠江口定居已經多年。專家表示,雖然巨魚非中華鱘,但是也看到了希望,說明珠江口的水生環境依然適合鱘類生活。目前科研人員正在珠江西江段用聲吶尋找中華鱘蹤跡。
漁民打魚42年
首獲如此大魚
珠江口從蓮花山對開至虎門大橋一帶是番禺、南沙漁民十分熟悉的傳統漁場。
上周六一早,老漁民何伯在萬頃沙一個水道上撒網,一網下去,發現有條巨魚與漁網撞個正著。何伯到漁網邊一看,“好家伙,這條巨魚比人還高,得4個大人一起撈上來。”
“打魚42年了,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類型的巨魚。”何伯的一肚子問號。這也提醒了正在岸邊垂釣的某釣魚協會成員:“也許這就是中華鱘,是保護級別的動物,大家別動,得好好保護這條巨魚。”
4名漁民一起動手,將背鰭受了點傷的巨魚抬到家中,放在家裡的魚池中,並通過漁政部門聯系了珠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疑似中華鱘的出現,也讓珠江水產研究所眾多專家為之興奮,上次在珠江發現中華鱘的蹤跡是在2002年5月15日,西江梧州漁民誤捕一尾體重約5公斤的中華鱘,最后被放生。
在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新輝的引導下,記者在萬頃沙釣魚協會一工作人員的家裡看到,這條魚全身灰黑色,很生猛,圍觀人員用手拍拍尾巴,巨魚尾巴大力地擺動,水花嘩啦啦往外濺出來﹔巨魚的頭部有血跡,可看到一個約10厘米長的傷口。
經過初步測量,這條巨魚約2米長,重達200斤重,比成年人看上去更高大,且身體修長。
這條巨魚是中華鱘嗎?經過李新輝所在團隊的鑒定,記者與周邊漁民得到了否定的答案。李新輝告訴廣州日報記者,這應該是鱘魚與東北鰉魚的雜交品種,並非中華鱘。這種雜交鱘在全國不少地方都有養殖。
雜交鱘的來源可能有2種。李新輝表示,第一,雜交鱘可能是跑出來的,這個概率比較大。第二,雜交鱘也可能是被放生的。不過不管是哪個來源,雜交鱘在珠江口定居的年限肯定非一兩年了。為何?若是逃脫出來的,不可能這麼大還給跑了。若人為放生的,可能是從小個子長到這麼大的。
這說明珠江口
適合鱘類生活
李新輝表示,這也是他第一次在珠江口見到這麼大的雜交鱘。走訪漁民得知,類似的雜交鱘在珠江口是陸陸續續出現,說明雜交鱘在珠江口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
這是一件毀譽參半的發現!李新輝告訴廣州日報記者,從壞處看,雜交鱘是珠江口這個傳統漁場的外來種,它的增加肯定侵佔鄉土魚類的生存空間,不利於鄉土魚類繁殖。
從好的方面看,200斤重的雜交鱘能在珠江口長時間生活,說明珠江口這個傳統漁場還是適合鱘類生活的,中華鱘的棲息地還在,從這個角度來看,隻要增殖放流持續下去,珠江中華鱘應該能回歸。
“這幾年,珠江禁漁的效果開始凸顯,不僅漁政部門的政策得到了貫徹,漁民的保護意識也很高。”李新輝告訴記者,科研團隊正在珠江德慶段通過聲吶魚探儀獲取的回波圖與運動軌跡,判斷珠江是否存在中華鱘。
珠江中華鱘
“失蹤”13年
1834年,英國人Gray在珠江流域採集了世界上第一個中華鱘的標本,並用“中華”兩字命名。中華鱘為白堊紀殘留至今最為古老的現生魚類之一,在全世界20余種鱘科魚類中分布緯度最低,體形最大,生長最快,為我國特有種。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在淡水中出生,在咸水中生長,性成熟后洄游到出生地再交配產卵。中華鱘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現今僅在我國長江流域尚有分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新輝告訴記者,珠江流域發現中華鱘的第一次記錄是1996年2月16日,在珠江流域武宣二塘江段的河道整治炸礁中,一尾體重約250公斤的中華鱘被炸死,標本現存於廣西水產研究所。第二次是1997年7月23日,西江梧州漁民誤捕一尾體重約230公斤的中華鱘,后被放生﹔第三次是2002年5月15日,西江梧州漁民誤捕一尾體重約5公斤的中華鱘,最后也被放生。
2014年4月23日~27日期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科研團隊使用EY60魚探儀對西江江段進行連續探測。其間,在珠江流域梧州段長洲壩下游13.3公裡處發現一信號,科研人員隨即記錄了回波信號及運動軌跡。此后,科研人員根據不同經驗公式得出該目標體長在2米左右,疑似是中華鱘,但是未捕獲實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