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全國9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地區之一

浙江開化守護生態與發展的平衡

本報記者  方  敏
2016年03月31日08: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長虹鄉中山堂茶園。
  圖②:齊溪鎮美榮農庄。
  圖③:中村鄉樹范村。
  圖④: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源頭。
  方 敏 余問清攝影報道(人民視覺)

  經濟生態“打過架”

  ■統籌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聯動開展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多規合一”試點等5項國家級試點

  天剛轉暖,位於浙江省錢塘江源頭的衢州市開化縣已是春意濃濃。下高速,進開化,滿眼皆綠。停在路邊駐足片刻:前方,群山蒼翠﹔腳下,清流潺潺……

  在長虹鄉的一條溪邊,溪水清澈見底,一群野生石斑魚正自在游弋。“沒有Ⅰ類水質,養不活這石斑魚。”如此好水,鄉黨委書記汪偉萍得意滿滿。汪偉萍的確有得意的底氣:出境水Ⅰ類、Ⅱ類水質佔比98.3%﹔地表水水質常年在Ⅱ類以上﹔PM2.5平均濃度26微克/立方米以下﹔森林覆蓋率達到80.7%……開化縣的生態絕對是一張“金名片”。

  但經濟與生態,在世紀初的開化,也曾“打過架”。談起當年,齊溪鎮裡秧田村老支書張長班記憶猶新:那時村民還能上山砍樹,生態雖有破壞,但人均收入達5000多元。2000年,縣裡還發生過是“保本地‘吃飯’,還是保下游‘喝水’”的爭論。

  砍樹容易養樹難。省裡決策,開化還是要把浙江“大水缸”護好。后來,全縣30%以上山林被劃定為禁止採伐的生態公益林。近些年,又有近200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343處石煤開採點紛紛關閉,開化直接經濟損失18.4億元。近10年來,因環保問題“一票否決”的項目有248個。

  開化生態越來越好,但經濟和省內東部縣相比,差距也在拉大。“堅持生態保護,有的干部群眾不理解,有的企業不願意轉型升級。我們開展工作有時也缺少抓手。具體如何保護,也缺少目標和標准。”開化縣環保局局長方明說。

  如今,國家和省裡支持開化建設國家公園,為開化開展環保提供了“尚方寶劍”。“建設國家公園,就要加大治水、治氣、治污力度,引導落后企業轉型升級。”開化縣委書記項瑞良說,同時,我們也有了一套具體的標准和目標,保護好綠水青山變得更加科學。

  國家公園是國家為了保護一個或多個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而劃定的需要特殊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區域。這意味著,作為浙江欠發達縣的開化,要按更大范圍更高要求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完整。如此一來,經濟怎麼辦?

  現實中,就有村民埋怨:“我們天天出門看山看樹看風景,能管什麼用?”的確,死守著青山過窮日子也不行。當時,開化生態經濟化之路尚未完全打通,綠色產業規模不大,鄉村旅游總體還是偏小、散、弱。與此同時,開化還肩負著一江清水送下游的重任。壓力重重,建設國家公園是否恰當?

  “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就是要以此來推動開化轉型升級發展。”項瑞良表示:國家公園是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抓手,是我們“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的升級版。我們將統籌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並聯動開展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多規合一”試點等5項國家級試點,通過文化旅游等生態產業的小范圍適度開發,統籌推進城鄉環境建設,繼而走出一條山區科學發展、生態強縣富民的新路子。

  借助國家公園,既護好綠水青山,又引來金山銀山,窮則思變的開化人,如何平衡好經濟與生態的天平?

  全縣統籌“一盤棋”

  ■打破舊局成首項工作,行政機構瘦了身,獎懲機制有創新

  在全省乃至全國,國家公園建設都是一項全新工作,並沒有現成經驗。面對挑戰,開化決定闖出一條路來。

  破舊局成了第一項工作。按照國家公園“以較小面積的利用換取大面積的保護”導向,開化將整個縣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農林區、產城集聚區”三大區域,用不到10%的縣域,集聚20萬人口和90%的經濟總量,用超過90%的縣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更多生產生態產品。

  此項工作的開展,要倒逼開化進行深刻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要調整優化鄉鎮行政區劃,構建高效的國家公園管理體系,才能適應新需要。”開化國家公園辦專職副主任周奕說。之后,與功能區發展相適應的扁平化管理機制逐步建立。19個鄉鎮、園區撤並整合成14個鄉鎮,調減26.3%。

  大部制改革也同步推進。為實現全縣“一盤棋”管理,黨政群機構首先進行了整合,“大發改、大經貿、大文旅”等大部制運行體系逐步構建。調整后,全縣各類機構總數從63個減少到37個,精簡41.3%。縣鄉黨政群領導干部職數減少51名,行政編制減少103名,精簡出的行政編制納入“編制池”儲備,實行統一管理。

  生態考核獎懲機制與生態補償機制也有了創新。2014年,浙江出台“開化縣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試點”的政策,加大財政扶持,探索生態環境財政獎懲制度。對開化縣的出境水水質,按照Ⅰ類、Ⅱ類佔比,省財政每年每個百分點分別給予120萬元、60萬元補助﹔按Ⅳ類、Ⅴ類、劣Ⅴ類佔比,分別倒扣20萬元、60萬元、120萬元。將污染物排放總量、出境水水質、森林質量與財政獎懲進行挂鉤,開化主動接受著生態環境質量正向激勵與反向倒扣的雙重約束。

  著重保護生態的同時,深化造景成景、培育美麗鄉村等工作也在同步推進。“我們將縣城作為5A級景區進行打造。交通、衛生等方面同步推進。生態旅游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開化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以前電線架得比較低,也不安全,現在埋在地底下,我們住得更踏實,風景也更好看了。”近年來,開化縣供電公司圍繞農村生態旅游發展需求,創新服務舉措,樹立“景中無杆、鏡中無線”理念,緊跟景區建設步伐,加大投入實施杆線遷移工作,建設與國家公園要求相適應的農村供電設施。2015年3月,開化縣供電公司聯合長虹鄉政府,對素有“江南布達拉宮”之稱的3A景區台回山進行杆線遷移等勘探工作,看著家門口的電杆被拆除,電纜被埋在地下,長虹鄉農家樂經營戶向志琴由衷地感到高興……

  兩年通過“期中考”

  ■山水資源越來越豐厚,逐漸變為“山水銀行”,農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0.1%

  從懷疑埋怨到認可支持,開化建設國家公園兩年多,生活變了。

  來到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附近的裡秧田村,映竹樓農家樂經營戶吳細女說,最近很擔心自己的身體。“是霧霾嗎?2015年,霧霾可是席卷了全國多地。”吳細女搖搖頭:2015年,開化的空氣優良率達99.4%以上,PM2.5平均濃度26微克/立方米以下。

  “是游客太多,都快忙不過來啦。”吳細女笑道。原來,開化生態環境太好,前來旅游的人太多。她開辦的農家樂常常擠滿了游客,“忙的時候,每天都要接待20多桌游客,日營業額近萬元。”

  青山黛黛,碧水潺潺,開化的山水資源不但越來越豐厚,更逐漸變為“山水銀行”。2015年,生態旅游成為全縣重點工作。全年接待游客數689萬,同比增長18%,旅游收入達42.67億元,同比增長18.8%,農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0.1%。

  與此同時,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通過國家層面專家評審。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等深入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通過了“期中考”,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圍繞國家公園建設大局的開化,正著力抓好產業培育、項目投資、環境美化等工作,也正逐步向生態要優勢、向環境要空間、向特色要效益……

  

  ■記者手記

  別戴著“高帽”睡覺

  經濟與生態,似乎常處於發展天平中的兩端。發展經濟如何盡量減少對生態的破壞?綠水青山何以轉化為金山銀山?2013年,浙江省開化縣提出把全縣打造成國家東部公園,轉化生態優勢,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探索經濟生態化、全域景觀化、景觀公園化的轉型升級之路。2015年6月,開化成為全國9個之一、浙江省唯一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地區。

  開化人似乎一直就很看重生態。走進村庄,還能見到從清代流傳下來的老石碑,碑上“封山、放生河、禁採礦”的字樣依然清晰﹔村牆上“誰偷捕野生魚、盜伐封山林,誰殺豬受罰”這樣的村規標語也隨處可見。

  現今,開化對生態從消極保護走向了積極保護。2015年,開化爭取到國家公園這頂“高帽”。國家公園是頂“高帽”,一頂象征著高標准的“帽子”。所帶來的新思路、新目標,倒逼著開化破除舊方法、拓寬新格局。生態保護開始不局限於植樹造林、關停廠房、數據監測等。當地發展思路、環保考核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等背后的因素逐步引起重視,相關改革也隨之推進。

  在開化,“爭個帽子睡大覺”的舊習氣不見蹤影,值得為之點贊。

  如今,也有一些地方仍存在著“爭帽子”“玩概念”的現象:既有問題不重視,卻在“文字游戲”上玩得起勁。其實,帽子好看,應借此加快轉型升級,加快制度創新,拿出“向東是大海”“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以新面貌來匹配新“帽子”。帽子好看,更要借“帽子”之名,擴大知名度,聚集人氣換來金山銀山,繼而改善民生福祉。

  

  ■鏈接

  國家公園及其試點來歷

  國家公園是100多年前美國始創的一種保護地模式,現已成為全球公認的保護地典范。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5年初,我國出台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5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實行分級、統一管理,保護自然生態和自然文化遺產原真性、完整性。現階段,我國已選定北京、吉林、黑龍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雲南、青海等9省市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試點時間至2017年底。

  (據新華社電) 

  

  制圖:李姿閱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31日 06 版)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