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難回家的異鄉人如何拜祭?

羊城
2016年04月04日09:02 | 來源:羊城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難回家的異鄉人如何拜祭?

  羊城晚報訊 記者化麥子 報道:“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又是一年清明時節,身在遠方的游子如何拜祭?

  有統計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廣州登記在冊流動人口已達到686.7萬人,這一人口數量已超過當地常住人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異鄉人成為都市裡不能忽視的存在。在清明這樣的“尋根”主題的節日裡,難回鄉的異鄉人如何拜祭先人?

  街邊燒紙有諸多尷尬

  兩年前,剛剛參加工作的李小姐在廣州迎來了畢業后的第一個清明節。家鄉在湖南,因工作原因不能回家,如何拜祭先人成為了一個問題。

  李小姐和室友商量了一番,決定買些紙錢進行拜祭。然而,當他們到家附近的一家殯儀用品店,卻發現並不知道按照家鄉的習俗,應該選用哪種拜祭用品來拜祭。

  無奈之下,他們隻能根據老板的推薦,買了蠟燭和紙錢。隨后問題又來了:去哪裡拜祭呢?不想提著拜祭用品走太遠,李小姐和室友最終蹲在街沿就開始“拜祭”。沒想到中途一陣風吹來,剛燒成灰燼的紙錢沿著街道飛散一地。“現場真的很狼狽!”她說。

  如今,李小姐回想起當時的場景還覺得尷尬,而近兩年她已經放棄了清明拜祭,“既不了解風俗,也沒有適合的條件。”

  何時回家就何時拜祭

  吳小姐在廣州出生並長大,但她的太爺爺是從浙江逃離戰亂到粵的,因此她和家人還是經常回鄉祭祖。“節日裡從廣州出發到浙江家鄉的小村裡,走很多山路,到祖墳和其他親人一起拜祭。”吳小姐說,這樣一趟下來成本很高,所以基本上是幾年回去拜祭一次,而且也不會特地選在清明,比如今年她和家人就打算“五一”才回浙江老家拜祭。

  在順德工作的王先生今年41歲,從家鄉四川到粵工作十多年,妻女和親戚也在順德,回家鄉似乎成為了一件“不常發生的事”,而拜祭就更是“奢望”。王先生告訴記者,每年祭拜都是拜托在老家的親人完成的,燒燒紙錢、掃掃墓,不會特別隆重,整個家族在外的親屬也都不會特意趕回四川拜祭。

  而更多的“粵漂”都表示,現在基本上是何時回家就何時祭拜了,清明對於多數在外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更多地意味著節日和休息。

  拜祭提醒我們“從哪來”

  身在他鄉又該如何拜祭?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楓認為:“拜祭的傳統不能丟!”

  “父母帶著孩子一年年地去拜祭,雖然孩子可能什麼也不知道,但這是文化的傳承。”曾應楓說,現在清明節有三天假期,放假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醒人們,是時候去看望一下先人了。“特別是對於異鄉的游子,雖然不是說一定要年年都回鄉拜祭,但是兩三年一次還是需要的,這就是所謂的慎終追遠。”

  曾應楓以自身經歷舉例說,她年輕時對家族歷史不太了解,直到最近兩年才通過查閱族譜和相關資料知道了整個家族從春秋戰國時期至今的變遷史,“拜祭讓我們了解祖先,知道自己從哪裡來”。

  對於如何拜祭,曾應楓說,對著墓碑或牌位鞠一個躬都是可以的。而對於不少年輕人清明在街邊拜祭,她則表示,可能不太合適。她希望在清明前后有關部門能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在地鐵站等公共場所制作清明的宣傳海報等方式來喚起更多人對自己祖先的追憶。

(責編:閆璐、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