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試點濕地生態補償呵護候鳥天堂

鄱陽湖連續15年實施禁漁期制度

本報記者  魏本貌
2016年08月15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盛夏的鄱陽湖濕地水草豐美。
  池曉虹攝

  白鷺是濕地最常見的鳥類。
  傅建斌攝(資料圖片)

  都昌縣水上公安干警和鄱陽湖漁政執法人員進行聯合執法。
  傅建斌攝(資料圖片)

  看更多內容
  掃描二維碼

  持續多日的超警戒高水位后,鄱陽湖水位如今全面退至警戒線以下,到處生機盎然。

  “今年我們多次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表明鄱陽湖魚類資源豐富,水質環境有所改善,而且漁民保護意識不斷加強。”江西省鄱陽縣鄱陽湖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張少軍說。位於長江南岸、江西北部的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我國內陸地區首批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區域之一。

  生物多樣性豐富,成為我國乃至亞洲主要的候鳥越冬地和繁殖地

  豐水期面積高達4000多平方公裡的鄱陽湖,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重要的水文調節池,也是我國亞熱帶季風區生物多樣性的典型區域,有水生維管束植物102種、浮游生物266種、魚類122種、豚類2種、已鑒定的貝殼87種。也因此,這裡成為我國乃至亞洲主要的候鳥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鄱陽湖越冬水鳥平均保持在50萬隻左右,其中白鶴越冬數量穩定在全球總數量的95%以上。

  其中,水生植物是鄱陽湖濕地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沉水植物群落佔鄱陽湖面積近一半,是多種水鳥和魚類主要食物來源。前段時間的較高水位是否會對鄱陽湖的水生植物、魚類和鳥類構成影響?江西省科學院鄱陽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華告訴記者,濕地生物的適應能力很強,短時間水文條件發生一些變化,濕地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目前,當地正在密切地監測生態方面的變化情況。

  “鄱陽湖是冬候鳥的天堂,也是夏候鳥的天堂。”都昌縣71歲護鳥老人李春如說,夏候鳥春天繁殖幼鳥,幼鳥基本上吃小魚蝦、小螺螄。

  在鄱陽湖湖畔進賢縣二塘鄉吊觀村,近日發現一座大鳥巢,巢中居住著4隻東方白鸛幼鳥。“東方白鸛本是南方越冬、北方繁殖的冬候鳥,發現在本地繁殖幼鳥十分罕見。東方白鸛以魚、蝦、虫等為食,軍山湖優良的生態資源吸引它們在此扎營安寨。”進賢縣林業局野保站站長季永平說,“當地老百姓保護意識較強,為它們提供了和諧共存的美好環境。”

  6月1日,科研人員在鄱陽縣水域發現中華鱘,這是今年該縣第三次發現中華鱘蹤跡。目前,這隻中華鱘已在鄱陽湖饒河深水水域放生。

  天鵝大雁飛到房前屋后的田裡來了

  鄱陽湖周邊湖區人口稠密,不少群眾“靠湖吃湖”圍堰堵河、酷漁濫捕、濫採亂挖等惡行,一度曾讓鄱陽湖遍體鱗傷、濕地萎縮、漁業資源枯竭。“1998年、1999年特大洪水沖垮了全縣近百座湖堤中的86座,特大洪澇災害不僅讓鄱陽縣人刻骨銘心,深刻教訓更令所有贛鄱兒女醒悟。”鄱陽縣白沙洲鄉黨委書記陳慧斌說。

  痛定思痛,江西啟動多項措施恢復鄱陽湖生態系統。

  日前,江西省劃定了全省生態空間保護紅線,將鄱陽湖濕地等省級以上重要濕地(濕地公園)區域劃入生態空間保護紅線范圍。同時,今年是鄱陽湖連續15年實施禁漁期制度。禁漁期內,禁止所有捕撈作業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破壞漁業資源和漁業生態環境的作業活動。據介紹,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定置網等非法漁具減少六成以上,禁漁舉報中心接報數量減少100多起,特別是螺螄非法捕撈量減少七成以上。

  鄱陽湖畔蛇山村,距縣城十幾公裡,走在村裡看不到隨意放養的家禽、家畜,家家戶戶門前擺著紅色塑料垃圾桶,每天有專人收集處理生活垃圾。

  村民生活污水如何處理?各家生活污水首先通過地下管網和溝渠匯集到污水處理池。在蛇山村污水處理池,由呈梯田狀的6個土池子組成。經過六級處理后,污水已成淨水,干淨匯入鄱陽湖。

  “這些年,湖區百姓逐漸認識到要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濕地生態,天鵝大雁都飛到房前屋后的田裡來了。”鴉鵲湖鄉黨委書記夏義日深有感觸地說。

  國家濕地生態補償試點,讓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兩不誤

  “一些人為了謀求生存發展,存在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不合理不合法的挖沙、取土、侵佔、開墾濕地現象時有發生,‘人鳥爭地、人鳥爭食’的矛盾客觀存在。”都昌候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躍認為,國家層面應加快擴大鄱陽湖生態補償范圍,為保護環境犧牲經濟利益和參與支持保護鄱陽湖的群眾應該得到合情合理的補償,以緩解濕地保護利用矛盾。

  2014年起,南昌市新建區、九江市都昌縣、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被列入首批國家濕地生態補償試點。生態補償資金主要用於農作物受損補償、社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濕地保護和恢復等。

  南昌市新建區昌邑鄉高周村位於鄱陽湖畔,全村3000余畝稻田緊鄰鄱陽湖。隨著生態保護力度的加大,飛到稻田吃稻谷的鳥兒越來越多了。“這邊要發展生產,那邊又要保護候鳥,沒少聽村民埋怨。”黨支部書記高傳來曾經很無奈。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受損、補償誰”的原則,今年春節后,高周村近370戶農民收到了每畝56元的農作物受損補償。

  除農作物受損補償外,該區29個自然村還實施了社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項目。“現在機耕路硬化了,溝渠挖好了,可以做到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兩不誤了。”南昌市的種糧大戶夏幫高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5日 12 版)

 

(責編:蔣琪、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