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新疆一些地方嘗試引水種植水稻

沙漠裡該種水稻嗎

本報記者  趙貝佳
2016年11月05日07: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進入新疆,視野便被沙漠戈壁填滿,烈日下的大漠呈現出明晃晃的金黃色,偶然看到幾抹綠,也是路邊的沙漠植物,或是攀爬在架子上的葡萄藤。在缺水的大漠,該如何發展農業?

  沙漠種水稻,節水新嘗試

  近日,記者隨中國氣象局“應對氣候變化·記錄中國”採訪團走進新疆。連片的大漠、戈壁,構成了新疆的主要景色,但進入吐魯番市鄯善縣后,車子一轉彎,地勢赫然開闊。迎著夕陽橘色的光,一個令人驚奇的場景映入眼帘——藍天下,沙丘前,一汪淺水上面種滿了嫩綠色的水稻。

  大漠裡怎麼會長出水稻?鄯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維凱介紹,這是充分利用鄯善當地氣候、地理條件,再加上技術開發的結果。他們從機井中引水而出,利用鋪膜技術解決了水分下滲和蒸發的問題,讓沙漠中有水並能留住水,為水稻種植解決了關鍵一環。“沙漠裡能否長出水稻,我們最初也是抱著試驗的態度。鄯善的沙子密度比較大,含有鉀、磷等礦物質,且沒有重金屬殘留。隻要解決缺水的問題,就能嘗試種植水稻。”

  為何想在沙漠裡種水稻?李維凱表示,鋪膜之后,風沙會沉到水中,因此種水稻還能防風固沙。“雖然還沒經過科學驗証,但明顯能看到,兩邊的沙丘起了風沙,到水稻這片就會小一些,沙子就像被‘吸收’了一樣。如果種植模式將來能推廣,也許對改善沙漠地區環境有利。”

  不過,在缺水的環境下引水種植水稻,會不會浪費水資源?李維凱表示,新技術將水資源利用到了極致,“新疆本地種植葡萄每畝地要1000多立方米的水,但種植水稻能達到一畝地用水400立方米。由於應用了新技術,田壟中間防蒸發,膜在地下一米,植物用根部呼吸,夏天溫度最高時1天蒸發5毫米,而低的時候僅有3毫米。”

  井水漸干涸,護水任務重

  這樣看來,是不是新疆就能像歌裡唱的那樣,“戈壁沙灘變良田”?專家表示,雖然鼓勵嘗試推行節水農業,但新的方法是因地制宜還是揠苗助長,仍有待驗証。

  烏魯木齊市氣象局高工普宗朝表示,沙漠水稻大面積推廣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還未被証明。“水稻本身是一種蒸發水分非常大的植物,即便再利用新技術,也無法改變植物本身的特性。如果要保証水稻正常生長,土壤表面需保持濕潤。但當地氣候極度干旱,會加大蒸發強度。”

  此外,用機井抽取地下水灌溉水稻的做法,可能威脅到新疆本就稀缺的水資源。“作為土生土長的鄯善人,我對這裡的氣候變化感受頗深。小時候還能看到很多坎兒井有潺潺流水,但現在大部分都斷流了。尤其是最近十年,由於機井過量抽取地下水,不少坎兒井已經變成‘荒井’。”普宗朝解釋,降水再加上雪水融化,匯集成了地表徑流以及地下水。“地下水的總量就這麼多,打井取水雖然能暫時解決農業用水,但如果持續抽取,將帶來不可逆轉的生態危機。”

  最明顯的后果就是荒漠化。新疆本身有90%以上的戈壁沙漠,原本可以生長一些旱生的紅柳或者蘆葦。這些植物的根系下扎,吸收地下水,能維持脆弱的自然植被。但如果地下水降低到一定程度,自然植被將無論如何也無法吸收水分,進而枯萎,這將導致荒漠的進一步擴大。普宗朝表示,由於新疆地處西風帶天氣的上游,其荒漠化的加劇不隻影響本地,還將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使沙塵天氣增多。“坎兒井至今已有一兩千年的歷史,每個井高度不同,利用地勢的自然落差,將地下水引至地面,涓涓細流自然出水,不會對環境造成明顯破壞。但如今的機井是掠奪式抽取,越沒水越往深處打,越打越沒水,到最后可能形成惡性循環,竭澤而漁。”

  普宗朝認為,在新疆發展農業還是要因地制宜,種植適合當地氣候特征的土生作物,比如哈密瓜、無核葡萄還有長絨棉。“能種水稻的地方很多,但能生產優質哈密瓜和無核葡萄的地方很少。應該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種植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最大化的作物。”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05日 10 版)
(責編:孫紅麗、伍振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