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鄱陽湖水利工程爭議再起 業內人士:環評報告明年出

張蓋倫
2016年12月07日08:5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資料圖:冬候鳥飛抵江西鄱陽湖濕地越冬。 傅建斌 攝

  “如果大家能提供更好的法子,我也不主張建閘。”12月4日晚上,電話那頭的江西省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南昌大學教授胡振鵬還在准備關於鄱陽湖的報告。在2008年之前,他還是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以下簡稱“鄱陽湖工程”)“堅決的反對派”,但現在卻是該工程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爭議了十余年的“鄱陽湖工程”,在方案幾經修改之后,終於正式轉入可行性研究階段。11月23日,江西省水利廳官網發布鄱陽湖水利樞紐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第一次信息公示。27日,官網又發布了更為詳盡的說明性文章《為了“一湖清水”——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介紹》,闡釋建設該工程的必要性和整體思路。

  和之前一樣,環保組織集體出聲反對。一直主張暫緩該工程上馬的WWF(世界自然基金),以“也為‘一湖清水’”為題,發文呼吁採取無壩無閘的替代方案。

  湖口建閘,是否唯一方案?

  鄱陽湖確實遇到了問題。

  江西省水利廳指出,近十年來,受長江上游干支流水庫群汛后蓄水引起的長江中下游徑流減少、清水下泄沖刷引起的河道下切等因素影響,鄱陽湖連續出現枯水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水位超低等情況。

  鄱陽湖枯水常態化和趨勢化的新變化,造成枯水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嚴重不足,對湖區民生、生態、經濟等多方面造成嚴重影響。

  對這一現狀,WWF也表示“充分理解”。“鄱陽湖出現了極端的水位和局部水環境問題,成為了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應對這些內外部壓力。”

  但是建閘,一直被質疑為“用工程的方式對抗工程”。12月2日,九三學社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專門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對鄱陽湖口建閘工程的看法和建議》,提出“使用地下水”和“改造提灌站、增加飲水設施”來解決湖區灌溉和居民飲水困難等民生問題的替代性方案。

  “我們不是沒有想過其他方案,我們至少論証過三種。”胡振鵬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方案一,如九三學社所建議,用地下水來保障居民用水。胡振鵬說,2002年,為了解決農村安全用水的問題,江西省政府批准在環鄱陽湖的99個行政村統一進行“改水改廁”。改水的方案,就是使用地下水。“江西省處於紅壤地區,土壤成分以三氧化二鐵為主。鄱陽湖周邊的地下水,鐵和錳都超標。”他透露,也曾咨詢專家,沒有經濟實用的淨化方法去除鐵離子和錳離子,水質達不到飲用要求。地下水方案夭折。

  方案二,就是增加飲水設施。目前鄱陽湖周圍有100多個提灌站,都建在高程大概12到14米處。一到枯水季節,取不到水。而如果要到深水區去引水,必然要在鄱陽湖底開挖引水溝。“這要挖多少溝,挖掉多少泥?挖出來的泥,堆放到兩邊,又要埋掉多少濕地?這筆賬一算,鄱陽湖損失的濕地,比因為水位上漲而淹掉的濕地可能還要多,恐怕國際濕地公約組織也難通過。”性價比太低,放棄。

  方案三,對鄱陽湖流域的水庫進行聯合調度。鄱陽湖流域的大型水庫一共23座。在滿足水庫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枯水季節放水為鄱陽湖補水,能否緩解鄱陽湖枯水之困?研究人員計算,大費周章聯合調度,可以抬升鄱陽湖9cm到15cm的水位。但胡振鵬認為,“流水的抬升作用非常有限”。

  三種辦法,有的試過,有的想過,有的算過,綜合效益都比不上建閘。當年的“反對派”胡振鵬,也轉成了支持者。

  建也為生態,不建也為生態

  “生態”,是反對和支持建閘者共同的“武器”。

  鄱陽湖是東亞遷徙候鳥在南方的主要越冬棲息地和停歇地。世界上98%以上的白鶴和75%以上的東方白鸛在此越冬。

  沈陽理工大學生態環境研究室主任周海翔指出,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會給鳥類棲息地帶來不可逆的破壞。枯水季節水位上升,將淹沒鳥類的越冬地。“這是要改變自然。”周海翔強調。

  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所副所長戴年華研究員和鄱陽湖打了三十幾年的交道。他表示,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長且水位急劇降低,對濕地植物生長的時空產生一定影響。為何候鳥近幾年依然留守鄱陽湖?戴年華說,這是因為鄱陽湖比較特殊,它是一個盆,但盆裡還有許多小碗,也就是碟型湖。盆裡水位明顯降低的時候,這些湖中湖因漁民傳統的塹秋湖生產方式還保留有水。碟型湖,也是鄱陽湖越冬候鳥最集中的覓食地。

  胡振鵬研究過,如果鄱陽湖汛期遭遇大洪水或者高水位持續時間長,沉水植物群落無法正常生長,白鶴11月來到鄱陽湖覓食困難,將影響白鶴越冬。鄱陽湖水位也影響到碟型湖水位能否緩慢下降,湖水位太高,碟型湖不能全部外露或水位不能緩慢下降,也不利於白鶴越冬。但湖水位太低,使淺碟型內湖干涸,更不利於白鶴越冬。

  “鄱陽湖水量增多,對水生動植物的分布和生長肯定是有利的。而修閘對候鳥覓食的影響,關鍵要看它的水位調度,確保有一定的淺水灘地。”戴年華說。

  對此,胡振鵬表示,湖區約80%的越冬候鳥在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根據現有方案,閘前蓄水10米,不會影響碟形湖水位自由漲落,不影響候鳥覓食的可及性。

  不過,湖區人類活動確實影響了湖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戴年華說,過去,漁民靠鄱陽湖解決溫飽問題,現在,要靠鄱陽湖有限的資源奔小康,攫取的資源更多,給湖區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更大。

  戴年華也希望“自然的歸自然”。但換位思考,站在湖區百姓的立場上,他們的出路在哪裡?“記得老師講過,生態學不要簡單說個‘不’字,要拿出方案來解決問題。”

  如果有了水資源,一切會好辦。有水,可以“轉捕為養”,可以依托水發展其他產業。戴年華坦言,評價水利工程的好壞,是看如何平衡利弊。“該不該建?怎麼建?建了怎麼管?這是三個關鍵問題。”他認為,水工程,一定會對利益相關方造成一定影響,影響能否被接受,這個可以開誠布公深入討論。政府、當地百姓、專家和社會組織,這三方面的意見,都得聽。

  做好環評報告被翻“底朝天”的准備

  為了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江西一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11月27日發布的工程介紹來看,此版方案跟江西最開始提出的工程方案已有較大差別。

  “對那麼多不贊成的聲音,包括當年院士聯名給總理寫信表示反對,我們江西從來沒有抱怨過。”胡振鵬說,工程能走到今天,其實要感謝這些反對之聲。“沒有他們的‘逼迫’,我們不會有這麼一個方案出台。”

  調度水位調低,水位消落要符合鄱陽湖自然水文節律,為江豚設置了4孔60米寬的大閘……這些改變,其實都是江西省在質疑之下,研究之后做出的回應性調整。

  對新一輪質疑之聲,胡振鵬很淡定:“任何工程大家都會有不同意見,有分歧是正常的。”他研讀了這些質疑,評價其“質量沒有達到給我太多啟發的水平”,還沒有出現讓他“睡不著覺要深入研究”的意見。

  胡振鵬認為,信息公示只是個開頭,工程完整方案並沒有公布,隻講了規劃思想。相關工作才剛剛起步,之后還有一系列程序要走。

  “環評報告出來后,大家會看到,我們的調度方案到底會淹沒多少濕地,哪個地方淹沒多深,會不會改變植被性質,會不會影響鳥類……這些大家有疑問的地方,我們都做了細致的研究。”胡振鵬說,按照要求,明年環評報告就會在網上公示。他建議,大家可以下載下來,慢慢研究,看他們的算法對不對、結論可不可靠,提出意見的針對性會更強。

  “我們都做好了環評報告被翻個‘底朝天’的准備,我們也期待更尖銳、更有價值的意見。”胡振鵬說。(本報記者唐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報記者 張蓋倫

(責編:初梓瑞、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