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專題>>相關報道

生態青海:尖扎,讓綠色向深山邁進

2018年08月23日18:29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生態觀察

2017年,省州下達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國土綠化目標任務666.7公頃,完成2846.6公頃,僅此一年就完成了過去五年的規劃目標任務。

2018年,省州下達尖扎縣國土綠化目標任務1333公頃,已完成2393公頃。

這不是一組簡單的數據,而是在山大溝深、干旱少雨的自然條件下,尖扎全縣上下萬眾一心,荒山植綠的大擔當、大作為。

尖扎縣地處黃河上游,屬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年降雨量隻有350毫米,是我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前些年,該縣荒山造林從未間斷,但因氣候干旱,投入不足,成活保存率極低,由此陷入“種樹不見綠,造林不見林”的怪圈。

現如今,站在昂拉山頂向下俯瞰,漫山遍野綠樹蔥蔥,在藍天白雲襯映下,鋪天蓋地的綠色帶給我們強烈的視覺震撼。環顧四周,滿山滿坡的油鬆、山杏、青海雲杉,行道旁的青楊、榆葉梅,讓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綠裝。縣林業局局長達於雲為我們詳細介紹了近5年來的國土綠化情況,他對滿崗、仁才、南山、洋江、坎加、賈加六個片區播綠多少畝、種了什麼樹如數家珍。

一路走走停停,一道道旑旎清秀的鄉村風光美不勝收。在昂拉鄉洋江片區,我們眼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清靈俊秀﹔在能科鄉德欠村,遠處錯落的梯田,一畦畦金黃色的油菜花與綠色的麥苗層次分明﹔再往前走,漫山遍野的饅頭花、馬蓮花開得絢麗爛漫,德欠草原平坦遼闊,綠草如茵。

能科鄉黨委書記多杰多旦告訴我們,“5年前,山上還是缺林少樹,光禿禿的,這幾年縣上大規模綠化,讓荒山披綠,水秀山請,風景宜人了,來玩的游客也多了起來,讓我們不得不考慮發展鄉村旅游這件事兒了”。

不信尖扎綠不植,以壯士斷腕的決絕,下定決心要讓尖扎綠起來!為此,尖扎縣委、縣政府一班人革新理念,提出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綠色造特色,以環境造優勢,穩步推進黃河沿岸國土綠化工作。

為了使國土綠化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總林長,負責造林綠化六個片區,縣級領導為各造林片區的林長,包片包干包成活,把任務落實到各鄉鎮、各單位、各部門,層層領任務,級級落責任,做到每個片區有人管、有人抓、有人植、有人澆。

面對經費、道路、灌溉這些棘手的問題,縣政府大膽決定,整合水利、交通、林業等項目資金2.87億元,縣政府籌措9000萬元,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投資1200萬元建成綠化項目道路120公裡﹔投資9432.35萬元,建設引水口8處、提灌站2處、蓄水池49口,安裝400KV變壓器2台,鋪設灌溉供水主干管道338.17公裡,供水分支管道76公裡。

人心齊、泰山移,僅僅兩年,全縣共有3萬多人次投身到國土綠化中,參與人數之多,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部分群眾甚至投身義務植樹的洪流中,形成了人人出力、人人作為的新氣象。

在綠化工作中,隨時隨地破解遇到的難題,也打開了領導們的工作思路。就在去年,2800公頃國土綠化的購苗成為難題,“能不能讓貧困村參與綠化造林呢?”由此引發了“貧困村集體創辦苗木合作社”的思路,11個貧困村的育苗專業合作社成立了,由縣林業部門與苗木合作社簽訂供苗協議,做到苗木自產自用,既解決了貧困村產業選擇難的問題,又有效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也為今后國土綠化提供了穩定的供苗渠道。

護苗育苗見成效,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優化樹種結構”的原則,尖扎縣林業部門大力推廣油鬆、青海雲杉、青楊等良種壯苗和鄉土樹種,苗木成活率高達90%以上。這兩年,僅造林投資就達8640萬元,每畝造林成本達到2000元,實現了高標准造林的目標,各片區還配備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指導,有效保証了造林的質量。

俗話說得好:“三分造林,七分管護”,栽樹難,管護更難。時逢2017年旱情嚴重,縣上及時啟動抗旱保苗工作預案,投入資金187.5萬元,組織千名干部群眾應急保苗。此外,尖扎縣政府還結合實際制定出台了《尖扎縣造林綠化管護辦法》,把造林綠化管護工作納入各鄉鎮、各部門年度考核,實行“一月一檢查、兩月一評定、一季一考評”,為后期管護建立健全了長效機制。

就在今年夏天,以“農耕文化·生態休閑”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在尖扎遍地開花,展現出驚人的魅力,涌現出德吉村、城上村、直崗拉卡村、德欠村、古什當村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鄉村旅游基地,綠水青山正在加速轉化為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尖扎縣國土綠化,保護生態結出了豐碩成果,不僅是生態文明的成果,還有精神文明的成果。

干部群眾的生態意識明顯提高。愛綠、植綠、護綠已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行動自覺,成為愛家鄉、愛家園的一種實實在在的表現﹔干群關系更為密切﹔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樣,共同維護尖扎的生態環境,在美化家鄉的勞動中互助友愛,形成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良好氛圍。(姚斌白萍)

生態論壇

綠化為民環保利民生態護民

格爾木綠化,最讓人感動的是全民的參與。“公安林”“校園林”這些林地內樹立的石碑,是全民參與保護生態無聲的贊歌,也是格爾木市緊緊依靠群眾、動員群眾最有力的見証。

但是再思考,格爾木市民願意投身綠化、保護生態的原因,除自身環保思想的不斷提高,更在於格爾木市在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中,從未忘記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此項工作中的民生福利。

綠化為民,經濟作物種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該市以經濟作物的廣泛推廣和種植為帶動,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更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真正讓村民們享受到國土綠化的實惠。而在產品的精深加工之路上,他們也沒有落在后面,逐步讓綠色發展、持續發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經濟收入的增加,既是群眾了解綠化是為了建造更加美好的家園、也是讓生活更加幸福的最直觀感受,也是讓他們主動參與其中的動力之一。所以村民們願意伸出雙手,從村庄內的一草一木開始自己的綠化之路,也因為這樣,這裡鄉村振興之路有了更加堅實的群眾基礎。

環保利民,城鎮綠化有序推進讓市民享受更加“美麗”的生活。美麗的生活環境,才能讓人明白“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真諦。格爾木市大力推進城鎮綠化,讓每一位行走在這裡的市民都能夠感受到環保帶來的巨大民生福利,享受到環保可以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這可以成為對環境保護工作及意義無聲但卻最有力的宣傳,也將成為市民主動思考環保、參與環保的內生動力之一。隻有如此,環保工作才能得到全民的理解支持,才能得到有序的推進。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格爾木市用環保工作將前半句完美詮釋,格爾木人民又用行動將后半句變成現實。

生態護民,綜合治理工作需統籌協調保護好群眾生活的健康空間。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民賴以生活的空間。格爾木市在保護生態的工作中,注重群眾生存空間的改善、著力打造群眾健康的飲用水環境等工作,得到了群眾的贊譽和擁護。這樣的群眾基礎,是格爾木市進行棚戶區全面改造提升等環保工作的前提,也是保護生態工作最堅實的保障。

因為工作中堅持綠化為民、環保利民、生態護民,所以人民群眾才能對此項工作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這是格爾木市在生態保護工作中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賈泓)

生態故事

從“守望”到“遙望”

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鎮長江源村,具有民族特色房屋錯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房前屋后紅柳和雲杉將村庄裝飾得生機勃勃。

對長江源的牧民們來說,從“山上”搬到“山下”,不只是跨越了420公裡的距離,而是邁入了“新生活”。

2004年11月,為了保護孕育華夏生命希望的中華水塔,唐古拉山鎮128戶407名牧民群眾因三江源生態保護的長遠利益,搬遷至格爾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點,形成今日的長江源村。通過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項目,長江源村33萬公頃草場已實現全部禁牧。

老書記更尕南杰站在村裡的廣場中間,望著周圍的綠樹紅牆,向遠方眺望著說道:“牧民對草原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對於保護生態的搬遷政策,我們牧民都特別支持,今年是可可西裡申遺成功一周年,不僅可可西裡的生態變得好了,就連我們的生活也越過越美了。”

如今,通過國家的幫扶保護,長江源村的村民們生態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大到對可可西裡三江源生態的保護,小到對生活中一株樹和一棵草的呵護,生態宜居已經深深地扎進了每個牧民的生命當中。

沿著干淨寬闊的馬路,隨處可見的綠地、綠植映入眼帘。談起這14年間的變化,鬧布桑周的感受最深。作為第一批響應號召搬遷到長江源村的牧民,他賣掉了自家常年放養的100頭牛,放棄了世代以放牧為生的生活,來到了陌生的長江源村,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草原和我們是有很深厚的感情,就和我們一樣是有生命的,隻要能保護好它,我們家搬到哪都是可以的。”鬧布桑周說起可可西裡申遺成功一周年的感受時,就像是在說自己家在遠方的一位親人一樣。

牧民達娃卓瑪一邊清掃著自家門前的垃圾,一邊哼著家鄉的小曲。達娃卓瑪笑著說道:“以前在山上的時候,漫山的牛羊吃著草,我們從沒想過草會被吃完,只是習慣了那種生活,后來村裡的老人,給我們說起要保護我們的草原的時候,我們才知道了這個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牧民的生活越過越火紅,可可西裡的草也越長越茂盛,我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老黨員洛桑開心地說道。

為留住最后的“生態淨土”——可可西裡,長江源村的245戶牧民從“守望”變成了“遙望”。清澈的河水、湛藍的天空、廣闊的草原……恢復了寧靜的可可西裡的生態在一天天好轉,昔日的三江源頭變得越發美麗迷人。(王菲菲)

海拔3700米,綠染軍營

八月的玉樹,天藍水碧風輕,處處生機勃勃。登上當代山眺望,玉樹城區靜謐和諧﹔武警玉樹支隊裡一片綠植顯得格外茂密、翠綠。

“真像南方的公園。”置身海拔3700多米的高原,每個初次走進武警玉樹支隊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連日的降雨,使營區內外處處綠色茵茵,宛如走進了一座天然氧吧。文化牆、勵志石、宣傳燈箱等點綴其間,步移景換,亮點紛呈,趣味盎然。嬌嫩的花草被陽光普照,露出純真的“笑臉”,溫暖著和諧的軍營。

“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學習,更能激發官兵以隊為家、無私奉獻、履職盡責的熱情。”武警玉樹支隊主任趙曉川說。

趙曉川告訴記者,初來武警部隊營區時,這裡還到處殘留著建材瑣屑和開墾荒地后的狼藉。歷屆支隊領導都非常重視部隊的生態建設,在擔負自身職責使命的同時,克服重重困難,帶領官兵探索發展出了一條綠陰滿園、豐富菜盤、保障給養的新路子。

“有些官兵剛來到高原對氣候不適應,綠色能緩解壓力,增添動力。”

“我們自己蓋了大棚,種上了水果,蔬菜,為的就是讓官兵們能吃到新鮮的蔬菜。每棵樹都是我們官兵自己種植的,剛開始也會失敗,養不活,費了很大的勁。這些勵志石,形態各異,都是我們自己從河道一塊一塊拉來,修飾好的。有的花好活,有的花在高原不容易活,也是我們經過很多次實驗才成功的。如今許多鳥都在我們營區安了家......”

武警玉樹支隊參謀長曾賢平,來玉樹支隊二十余年,說起營區的綠色,臉上滿是開心。

來部隊五年的士官何飛說:“置身這樣的環境,感覺真好!即使執勤訓練再苦再累,也始終充滿激情!”

官兵們利用課余時間參加植樹、施肥、綠地養護,共種植各類花木10余種、1000多株,既培養了官兵熱愛勞動、愛我軍營的優良品質,又營造了綠色低碳、文明和諧的舒心宜人環境,使營區面貌煥然一新。經過官兵一年年精心培育,一株株樹苗茁壯成長,一顆顆花兒爭奇斗艷,一塊塊草坪綠意盎然,形成了一道絢麗的軍營風景線。多年的營區綠化建設,為官兵營造了一個拴心留人的綠色休憩空間,滿足了官兵德、智、體、心的全面發展需求,有效提升了官兵的幸福指數。

武警玉樹支隊在著力打造綠色生態軍營的同時,還配合地方政府植樹造林、為山林澆水施肥﹔主動參與河流治理、生態修復和綠化工程,連片建起“武警生態林”,綠化荒灘667公頃,讓當地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子弟兵的真情與愛心。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越是這樣海拔高、環境重要的地方,我們越要在這裡創造出綠色奇跡。”武警玉樹支隊政委賈之憲說。(賈志憲 王國營 陸廣濤 宋翠茹)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