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專題>>相關報道

美麗黃河源的和諧樂章——黃河源園區生態治理見聞

2018年08月23日18:33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盛夏,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扎陵湖、鄂陵湖波光粼粼,湖面上斑頭雁、赤麻鴨等水禽盡情嬉戲,草原上藏野驢、黃羊悠然漫步,道路兩旁新生的嫩草盡情生長,一眼望去滿眼翠綠。通過一年的生態修復與治理,如今的黃河源園區正在演奏著生命與綠色擁抱、人類與自然共存的和諧樂章。

7月14日,記者跟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生態保護站站長馬貴,前往牛頭碑,察看沿線生態治理恢復項目。每到一處,馬貴不時停車介紹黃河源園區生態恢復治理項目所取得的成效。

去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不折不扣、扎扎實實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組和省委督察組提出的整改意見,用實際行動落實“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責任和擔當。

填平299個坑,修復生態100公頃

在距離黃河源園區保護站大門約4公裡處,有一處籃球場大小的連片小坑。去年7月,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從附近正在拆除的黃河源水電站拉運了1000多立方土,將這個連片小坑填平,並在今年5月份種了草籽。

從縣城至黃河源牛頭碑下,一路上我們看到了很多這樣的連片小坑和大坑,每個坑都已經填平,雖然填平的痕跡和周邊的草地還有些不同,但一排排整齊的小草已經扎根成長。

這些坑從何而來?馬貴解釋說:“瑪多縣屬高寒草原氣候類型,氣候干燥,自然災害頻繁,尤其是雪災、干旱、沙塵暴、雹災頻繁發生,受大氣候的影響,全縣草場植被退化日趨嚴重,加之當年修建縣道和鄉道時需要的砂石料一般都是沿路取材,因此形成了這些大大小小的料坑料場。”

“去年,我們實施了縣城至牛頭碑公路沿線生態恢復治理項目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環境整治項目,從7月初到10月底,我們填平了299個坑,面積近達100公頃,拉運土方96萬方,相當於用裝載量20噸的卡車拉運了48000多車。”馬貴指著一處恢復后的大坑說。

清理河道淤泥,將清理的淤泥用來填平沙坑,填坑的材料還有拆除的黃河源水電站。以前,黃河源水電站供應瑪多縣供電。如今,隨著大電網的進入,水電站失去了功能,拆除水電站的廢料也成為了填平沙坑土方的來源。拆除水電站和大壩,將有力促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種草1.3萬公頃,道路兩側綠意盎然

黃河源園區保護站大門旁,一處草地被劃分成三塊方格,方格中種植的草籽長出了嫩芽,每個方格上立著一塊牌子,“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華羊茅”、“同德短芒披鹼草”。馬貴和同事輕輕觸摸長出的嫩芽,眼中流露出撫摸孩子般的溫暖。這裡是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的種草實驗基地。

從縣城至黃河源牛頭碑的90公裡路,公路兩側一公裡范圍內都種植了草籽,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華羊茅、同德短芒披鹼草、燕麥、青稞等混合種植,走在公路上,放眼兩側,種植的草籽吐出新綠,長勢良好。

“這些草是今年5月份種的,種了1.3萬公頃,用了草籽750噸,其中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華羊茅、同德短芒披鹼草是次年生草種,青稞和燕麥是當年生草種。這樣一來,當年生的青稞和燕麥能為野生動物提供食物,經過一年后,青稞和燕麥腐爛的根部也可以為次年生的草種提供營養。”馬貴觸摸著路邊新種的燕麥說。

填坑種草,縣城至牛頭碑的90公裡路上,道路兩旁千瘡百孔的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滿眼的綠意。

從園區的“4個頭銜”看職能轉變

黃河源園區保護站大門口,張貼著“瑪多縣人民政府關於禁止在扎陵—鄂陵湖、星星海自然保護分區開展旅游活動的通告”,上面懸挂著“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黃河源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示范站”和“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訪客管理中心”的牌子。

而在以前,這裡還是黃河源景區的大門,是專門用於向游客售票的地方。去年中央環保督察后,瑪多縣積極落實整改要求,將這裡改成了訪客管理中心和研究示范站,由以前的旅游開發向生態環境保護職能轉變。

“前幾天,這裡還住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對這裡的野生動物糞便收集,拿回北京去研究了。”馬貴說。

沿著公路一直前行,來到牛頭碑山腳下,一座兩層小樓格外顯眼,這座佔地2000多平方米的小樓,是昔日的游客接待服務中心,如今這裡變成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鄂陵湖生態監測點”、“三江源國家公園扎陵湖—鄂陵湖生態管護站”,職能用途徹底發生了轉變。

“我們的景區售票點和游客接待服務中心職能大轉變,就是我們不打折扣地貫徹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組提出的整改意見的最好詮釋。”資源環境執法局執法大隊大隊長仁青多杰說。

不僅僅是售票點和游客接待中心的職能發生了轉變,園區內所有的旅游設施已經全部拆除。行至扎陵湖邊的山頂,以前這裡修建了棧道和觀景台,如今,所有棧道和觀景台全部拆除,恢復了以前的樣子,並在拆除棧道和觀景台的地方重新種植了草籽,草籽已發出了新綠。

“兩塊碑”警示人們……

在園區,有兩塊碑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影響。

距離黃河源園區大門20多公裡處,豎立著一塊石碑,石碑正面寫著“生態環境教育警示基地”,石碑背面摘錄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關於生態建設的重要講話內容。

石碑背后不遠處的山坡是裸露的砂石,山坡下面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沙坑,這是由於長期採砂取料形成的。由於山坡坡度大,生態恢復治理難度很大。遠遠望去,裸露山坡上的一個個“小房子”引起記者的注意。馬貴解釋說,那是工作人員挂上去的鴿子窩,目的是想吸引鴿子入住,以逐漸改善環境。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因此,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將這裡設為生態環境教育警示基地,讓人們時刻謹記習近平總書記“扎扎實實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要求,深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園區內這樣的石碑總共有兩處,而這兩處地方都是破壞比較大的,很難進行人工恢復。因此,我們在這兩處地方立了兩塊警示牌,告誡我們要有序利用,合理開發生態資源。”馬貴指著生態環境教育警示基地的石碑深沉地說。(張多鈞 姚斌 張浩)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