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公園裡牧民們的“綠色感恩”:草原要像自家碗一樣干淨
資料圖 中秋時節,一群牦牛在水草豐美的三江源隆寶灘濕地悠然覓食。中新社發 趙帥 攝
“天上的七色彩虹用百花編成,草原上的艷麗花朵用彩虹染成,帳房裡的花氈子用彩虹和百花擀成,國家公園裡的美好生活我們用‘綠色感恩’。”才讓當周將流傳在草原上的擀氈“祝吉歌”改編為“綠色感恩”歌吟唱著……
“80后”牧民才讓當周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人,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可可西裡)園區裡的一名“馬上生態管護員”,該園區總面積9.03萬平方公裡,佔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面積的73.35%。
“綠色在藏族人眼裡代表江河,江河(水)也是一切眾生(生存)的根本。”才讓當周起初看到“綠色感恩”這個詞是2015年在玉樹機場,“感恩也有顏色,聽起來很新鮮,不過后來才明白,‘綠色’其實就是保護的意思。”
才讓當周祖祖輩輩世居於長江源頭的索加鄉,而立之年的他有一本“朴素的賬”。用他的話說,牧民雖然不能精確地計算自家的草原能養活多少牦牛,“但是牦牛會不會餓肚子,心裡會像鏡子一樣(清楚)。”
才讓當周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他家的7萬畝草場養著120多頭牦牛,到90年代末時80多頭牦牛都吃不飽,除了草原退化很嚴重外,基本上看不到野生動物的蹤跡。
2003年開始,才讓當周通過青海官方實施的天然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等一系列政策,自願把自家草原縮減到了現在的3萬畝,目前剩余的50多頭牦牛也進入了“托牛所”(合作社)。
“保護是相互的。”才讓當周認為,人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自然環境也在保護著人,而比起保護,思想上的轉變更為重要。“以前覺得腳下的草原隻和自己的生活有關,現在不這麼想,因為這是長江源頭的草原,是(與長江有關)眾生共同的家。”
據了解,1996年以來,才讓當周所在的索加鄉已先后成立藏野驢、鳥類、藏羚羊、濕地、野牦牛以及雪豹在內的6個牧民自覺參加的保護區。
“現在我們這裡連5歲的孩子都不會亂丟垃圾,草原一定要像自家的碗一樣干淨。”與才讓當周同村的布讓說,“這幾年野生動物也多了起來,有時候摩托車騎快一點,藏野驢還會一起來個‘賽跑’。”
索加鄉黨委書記旦正才仁說,隨著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牧民們自發、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得到了肯定,積極性也比以前更高。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籌)在青海省西寧市挂牌成立,作為中國首個國家公園,園區總面積為12.31萬平方公裡,范圍涉及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雜多縣、曲麻萊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4縣的12個鄉(鎮)和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才讓當周說,“現在拿著‘工資’保護,驕傲和責任就像壓在肩上的兩座‘神山’,但是作為一名馬上生態管護員,還得快一些,做得多一些。”(羅雲鵬)
聲明:本文為資料稿件,據中國新聞網2016年09月19日消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