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專題>>相關報道

三江源 國字號公園不一般

何 聰 姜 峰 王錦濤
2018年09月13日1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位於三江源地區的瑪多縣冬格措那湖,水草豐美,每年5月起成為候鳥樂園。王錦濤 吳成友攝影報道

  核心閱讀

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裡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形成“一園三區”格局,為我國全新體制的國家公園探路。建設運行一年來,體制機制創新效果明顯。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極”,在其腹心區域,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奔流而出。

以三大江河源頭的典型代表區域為主構架,優化整合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5個保護分區,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裡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形成“一園三區”格局,為我國全新體制的國家公園探路。自2016年6月7日正式挂牌至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將滿一年,各項生態體制改革工作得到有效推進實施,今年年內將完成主要試點改革任務,步入國家公園發展階段。

  功能重組統一管理,徹底解決“九龍治水”弊端

“國家公園”,並非挂個新牌牌,帶來的是體制機制的深刻改革與創新。

當前,我國的自然保護地普遍存在自然資源產權的管理權和監督權不清問題,林業部門管理濕地林地,旅游部門進行景區建設管理等,條塊分割,效能低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將原有的各類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統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政出多門、權責不清的弊端。”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曉南說。

作為一個全新的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具有開創性。放眼國內,沒有現成的模式、成熟的經驗﹔借鑒國外,由於歷史文化和制度框架的差異,其經驗很難“嫁接”。

青海在保証自然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完整性、原生性的基礎上,科學布局,組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和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將分散在林業、國土、環保、農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劃歸到管理局和三個園區管委會。為實現國家公園范圍內自然資源資產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統一行使奠定了體制基礎。

“對3個園區所涉4縣進行大部門制改革,目前縣政府組成部門由原來的20個左右統一精簡為15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說,生態歸管委會,其他社會管理歸地方政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

同時,整合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等執法機構,組建綜合執法局開展綜合執法。“通過一年的試點工作,三江源國家公園整合了園區范圍內原屬各自然保護區及各縣的森林公安力量,打破區域和條塊分割,實現垂直統一管理,各項工作目前已步入正軌。”三江源國家公園森林公安局局長孔林志說,“原來是‘九龍治水’,一些破壞生態的行為,該立案的沒立案,該查處的沒落實。如今,涉及山、水、林、草、湖的一切違法行為、犯罪案件都由我們統一管理,垂直打擊。”相關整合已取得初步成效,近期,三江源地區就查處生態違法案件52起,處罰違法單位及個人50家次,罰款32萬余元。

  生態健康生活富裕,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對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來說,三江源是他們的家園。而當前三江源地區人口超載率34.62%,貧困人口達24萬。

如何引導當地群眾積極參與國家公園保護和管理,並從中受益,讓牧民從草地利用者轉變成生態管護者?“首先要把握好牧民群眾脫貧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我們創新設置了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性崗位、實施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治多縣副縣長、長江源區國家公園治多管理處專職副主任才仁鬧布說,“實現國家公園和自然資源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核心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模式。”

“去年共安排專項資金3529.8萬元,用於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勞務報酬。”李曉南說,目前,共有9975人持証上崗,按月發放報酬,年終將進行考核,實行動態管理,且落實精准脫貧原則,生態管護員中一半以上來自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健康、生活富裕,是我們建設國家公園的重要目標。”

曲麻萊縣曲麻河鄉的措池村,海拔4600多米,位於長江第一峽口往西30余公裡處。“村裡原來共320多戶,生態移民搬遷出去了60戶。”村支書尕瑪說,目前村裡有47名草原管護人員,每人每月工資1800元。“村裡牛羊減少了很多,大家對草原的管護也非常認真。”尕瑪指著遠處的草場說,草明顯密了,野牦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時常在村子附近出沒。

近期,國家公園將對現有的生態管護崗位的管理制度、巡護制度、績效考核等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根據結果完善相關制度和辦法,將落實園區16400個公益崗的設置和信息化管理。

“未來一戶設一個草原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轉變為保護生態為主。”曲麻河鄉鄉長羅鬆戰德介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后,把現有草原、濕地、林地管護崗位統一合並為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負責對園區內的河源水源地、林地、野生動物等進行日常巡護。

  系統保護精准治理,探索天地一體化監測

三江源建國家公園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內,冰川雪山、江源河流、高寒草甸等生態系統遍布,為了強化對三江源典型和代表區域的自然生態的整體修復,公園被劃分為長江、黃河、瀾滄江3個分園區,分別組建保護力量依照各分園區生態系統特點實施有針對性保護。同時,各分園區又進一步細化為大小不等的網格,“一格一策”實施精准生態治理、利用。

一年來,在12.31萬平方公裡范圍內,管理局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資源本底調查,強化對園區內野生動物的保護和對重點野生動物進行觀測。

“前些天,在雜多縣昂賽鄉瀾滄江大峽谷拍攝到了雪豹。”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本底調查項目工作人員趙翔說,這次拍到的是雪豹的標記行為,即對同類宣示“這是我的領地”,“這些資料很難拍到,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雪豹的習性。”

為加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保護力度,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計劃建設大數據中心。野外調查項目的數據,將在這裡匯總,並向相關研究機構開放。其中,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資源本底調查雲服務平台等多個信息管理和展示平台,將在年底建成。

此外,青海省還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攜手,加強國家公園內通訊和生態監測工作。“監測水平的提高,才能夠支撐起強大的保護能力。用航天集團最新的衛星遙感技術,來支撐國家公園的檢測,能實現大范圍全流域多覆蓋的監測。”李曉南說。

一個“天地在我心”的大數據三江源,正孕育著這座國家公園的綠色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6日 15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