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查干湖一度水枯漁斷、面積銳減,如今保護生態和發展旅游相得益彰

守護“金字招牌” 生活“年年有魚”(人民眼·綠色發展)

本報記者 孟海鷹
2019年02月22日07: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馬拉絞盤冬捕。
  資料圖片

  年年有魚。
  資料圖片

  冰湖騰魚。
  資料圖片

  引 子

  四季美景如畫,冬捕習俗傳承千年,生態旅游蓬勃發展——今日吉林查干湖,清水綠岸凝成“金字招牌”,化作金山銀山。

  時光倒回幾十年,查干湖是個“窮川子”,面積從近500平方公裡銳減到50多平方公裡,大風一起滿天都是鹼面子。

  華麗轉身,何以實現?

  查干湖南岸,68歲的川頭村村民齊守富既自豪又感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話你就品吧,太對了!我們查干湖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有了查干湖的聲名遠揚,有了湖區群眾越來越紅火的好日子。

  2018年9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到東北三省考察,在查干湖考察時,希望鄉親們守護好查干湖這塊“金字招牌”,讓生活“年年有魚”。

  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綠色發展。查干湖保護生態和發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堅持走下去。

  踏上冰封的查干湖,矚望東北振興的春天故事。

    

  千年冬捕

  馬拉絞盤,冰下走網,冰湖騰魚,冬捕讓古老的漁獵文化得到了全面展示和傳承,也讓游客大飽眼福和口福

  清晨,陽光穿過寒霧,洒滿冰封的湖面,古老的“祭湖醒網”儀式開啟,吟誦聲、鼓點聲,和著人嘶馬鳴、“魚把頭”的號子,在湖面上回蕩……

  查干湖,醒了!

  數九寒天,4匹健碩的馬拉著絞盤打轉,緩緩從水下拉出2000米長的大網﹔數萬尾鮮魚源源不斷地出湖,熱騰騰地在冰湖上彈跳起舞。

  2018年12月,查干湖冬捕大幕拉開,開網即是“紅網”(單網出魚10萬斤以上),一網42萬斤。圍觀的人群中爆發出陣陣歡呼和驚嘆聲。

  查干湖,蒙古語稱為查干淖爾,即“白色聖潔的湖泊”之意,大部位於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至今還保持著延續千年的冬捕習俗。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冬捕期,查干湖的漁場和農家樂經常24小時煎魚燉魚,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香氣氤氳在寒冷的日子裡,令人心生暖意。無數個小幸福就蘊藏在這人間煙火中,觸手可及,溫熱可感。

  “冬捕就是面對嚴酷的大自然,去鑿冰捕魚。本地人有個習俗,查干淖爾冬捕,誰不去冰上見識一下,誰就不是‘漢子’。”查干湖漁場副場長王耀臣介紹,從前為了冬捕,各行各業都開工作業,木匠打爬犁,車匠造大車,皮匠做皮襖,鞋匠制靰鞡,編匠編漁具,麻繩鋪打繩織網,割葦的人也忙著編魚囤子……

  馬拉絞盤,冰下走網,冰湖騰魚,冬捕讓古老的漁獵文化得到了全面展示和傳承,也讓游客大飽眼福和口福。

  “我在漁網上摘了條大胖頭魚,現場擱電子秤上一稱,哇!足有30多斤,買下啦,准備回家燉了。”長春游客王玉芝一臉興奮。

  “這個冬捕期截至目前已打了126網了,預計整個捕撈期,能打300萬斤魚。”王耀臣說,許多游客選擇在冰上守候,等待冰湖騰魚那一刻,親自從漁網上摘魚帶回家。

  落網得魚,並不容易,尤其是在冬季,北風一起,茫茫冰面上灰蒙蒙一片,一網下去,要准確對應魚群位置,需要“知魚性”。

  最知魚性的當數“魚把頭”。

  “魚把頭”,是冬捕的領頭人。有經驗的“魚把頭”,先要會“識冰”,隻要把耳朵貼在冰面上,通過水流聲就能分辨出魚群的位置。其次要會看“魚花”,冬天,魚喘出的氣會在冰中形成一層一層的泡——“魚花”,說明冰底下有魚。“魚花”還分“新花”和“舊花”。“新花”是魚剛吐的,或是昨晚上吐的,特征是這些花還在冰水裡晃動,說明有魚群,可以鑿冰下網。“舊花”,則是指已凍結在冰層裡的泡泡,說明魚群已過去了。還有“草花”,冬天一凍,水裡的草也會吐氣泡。

  “不用科技手段,還是憑老把頭和職工的生產經驗找魚群。老把頭經常給下一輩授課。”王耀臣說,現在,憑著一代代傳下來的經驗,“紅網”的概率很高。

  冬捕來臨之前,在查干湖還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縫線、吊綱、補網翅……漁村的漢子和女人用祖輩相傳的手藝,將120片小網組接成千米大網。

  “傳統的東西沒丟失,一直傳承到現在。”作為第二十代“魚把頭”傳承人,張文深感責任在肩,“我今后要更加努力地把傳統冬捕方式傳承下去,守護好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

  走過彎路

  曾經的水草豐美、“棒打狍子瓢舀魚”成了傳說,古老的湖泊在呻吟,湖畔人家深深體會到失去一湖清水的痛楚

  朔風凜凜,查干湖南岸川頭村年味十足,喜慶有“魚”——村裡幾十家農家樂,幾乎家家門前堆著魚垛、裝著魚匣。游客可品魚宴,亦可買走。剛落幕的第十七屆查干湖漁獵旅游文化節熱鬧非凡,魚類產品購銷兩旺。

  坐在村裡的熱炕頭上,記者聽村裡的老人談古論今。

  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由於氣候干旱、攔河筑壩和掠奪式捕魚等原因,查干湖風光不再,面積銳減,一度由近500平方公裡縮小到50多平方公裡,被當地群眾稱為“北旱河”。“窮得叮當響,成為遠近聞名的‘窮川子’,都沒有姑娘願意嫁過來。”68歲的村民齊守富說。

  曾經的水草豐美、“棒打狍子瓢舀魚”成了傳說,古老的湖泊在呻吟,湖畔人家深深體會到失去一湖清水的痛楚。

  “小時候,湖面退成一條線。家裡來客人或過年過節想吃魚,得騎馬奔出10多裡地,運氣好的話老半天才能弄到條魚。”57歲的村民齊海軍回憶。

  “白花花的鹽鹼面子滿天飛!”張文回想起來,隻覺心酸,“許多人遠走他鄉,留下來的隻能靠熬鹼、賣鹼維持生計。”

  “湖區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鹽鹼成分,沒有水體的滋潤和約束,隨風擴散,嚴重侵蝕了周邊的良田草原,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吉林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董建偉介紹。

  痛定思痛。1976年,當時的縣領導提出:引鬆花江水復活查干湖!

  “全縣總動員,男女老少都參加。白天黑夜干,歇人歇馬不歇車。”齊守富曾參與“引鬆入查”工程,至今印象深刻,“我那時初中剛畢業,生產隊8個小伙子一組,我帶隊。那南泡子底兒黏啊,挖一锨,裝土籃子裡都倒不出去。那時候沒鉤機,清一色人力,但有的是積極性,能被分配點任務就樂得很。”

  手抬肩挑,鍬挖鎬鑿,歷時8年,長53.85公裡、底寬50米的“引鬆入查”工程貫通。鬆花江水流進來,使得查干湖面積達到506.84平方公裡。

  “查干湖人領略了生態失衡的可怕。他們的選擇不是拋棄這片土地,而是修復本源。這種認識與實踐可謂查干湖人的生態覺醒。”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組組長曹保明說,正是這種覺醒,喚回了碧波蕩漾﹔一個覺醒連著一個覺醒,讓查干湖由干涸回歸綠色天然。

  科學守護

  堅決遏制“唯GDP”,堅持環保底線,嚴把項目審批建設關。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守護好查干湖這塊“金字招牌”正在成為當地人的生態自覺

  無垠的冰面上,大大小小的裂縫,或如阡陌,或如長蛇。

  董建偉和同事扛著設備,小心翼翼從岸邊往冰湖裡走。按坐標點選址、镩冰窟窿、監測記錄數據﹔現場封存水樣和冰樣,測量冰厚和水深﹔拍照留存影像……

  從2009年開始,無論冬夏春秋,每月取樣調查,是這個科研團隊的必修課。

  “每次環湖要選20多個點,檢測40余個水質參數。”董建偉說,水質月和月之間有變化,年和年之間也不同,通過長期積累資料,可以找出規律,發現問題,為查干湖治理保護提供第一手資料和科學依據。

  “引鬆入查”只是開端。查干湖涅槃重生、打造“金字招牌”,依然任重道遠。

  “‘引鬆入查’后,查干湖形勢好轉沒幾年,即出現新的困擾。夏季滿湖都是漁網,冬季鑿冰‘搶泡子’,掠奪式捕撈,一度管理失控。”查干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閆來鎖介紹。於是,一場綜合治理查干湖保衛戰打響了。

  保護措施升級:公安部門介入,綜合整治濫捕﹔2007年,查干湖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確立新的體制機制,查干湖的漁業及副業生產全部由國有漁場查干湖漁場實施,以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為己任,不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

  劃定了紅線,當地政府遏制住“唯GDP”沖動,嚴把項目審批建設關,開發堅持生態優先。

  “曾有企業計劃臨湖開發特色小鎮項目,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但經過深入論証后,發現該項目會對查干湖生態環境構成較大風險隱患,最后被叫停。2015年,查干湖游艇俱樂部項目計劃投資5億元,也基於同樣原因被叫停。”前郭縣委書記孫志剛說,好生態就是最大的資源,查干湖保護要以科學規劃為指引,科學合理有序利用開發。

  生態美了,日子富了,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守護查干湖成了當地人的生態自覺。

  2月16日清晨6時,頂著雪花,張雪峰走出家門,沿著查干湖畔查看。一路上,他隨手撿起游客丟棄的零散白色垃圾﹔發現一處需要專門處理的垃圾,迅速聯系專業垃圾處理機構及時清理。

  2017年以來,前郭縣實行縣鄉村三級河(湖)長責任體系,對查干湖實施全流域監管。張雪峰是漁場職工,又是村級湖長,每天都要分早中晚三次巡湖。

  “近20名村級湖長,一人一段,沒有報酬,但人人爭當。”王耀臣說,經歷過枯水斷漁的日子,大伙深知沒有母親湖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黨的十八大以來,查干湖退耕還濕還草還林585公頃,沿湖淺水域種植荷花、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了查干湖沿岸生態過渡保護帶。在養殖生產過程中,不投餌、不用藥。在捕撈過程中,堅持採用馬拉絞盤的傳統捕撈方式作業,避免機械設備污染。

  “從前是有什麼就撈什麼,漁網越織越密,想撈更多的魚。”張文說,現在1寸的細眼漁網都被改成了6寸,今年漁場還首次劃定了禁漁區。

  不懈的努力,讓查干湖恢復了盎然生機。“年產蘆葦3萬噸、鮮魚6000噸以上,保護區內現有鳥類239種、野生植物200余種。”閆來鎖說。

  相得益彰

  生態美連著旅游旺、百姓富。守護住清水綠岸,傳承好冬捕文化,才能形成自己的“金字招牌”

  “大家的目光都放在冬捕上,其實查干湖四季都美。”齊守富說,“每年6到8月間,荷花綻放,蘆葦長起來,各種鳥也來了。我經常早上起來溜達,一路上風光太好了。”

  如今的查干湖四季,各美其美。

  春天,沉睡了一冬的查干湖水悄悄醒來,當妙因寺的晨鐘暮鼓掠過,湖畔鷗鷺齊飛﹔夏日,煙波浩渺,碧波萬頃,兩岸花開香溢四野,湖邊的蘆葦在微風中搖擺著枝葉輕歌曼舞,嬉戲的魚兒不時躍出水面﹔秋天,風清氣爽,蘆花扑面﹔冬季,銀裝素裹,冰湖騰魚。

  在查干湖,文化因生態之美而持久,生態之美因文化悠遠而馳名。

  “近年來查干湖開發建設了郭爾羅斯王爺府、查干湖漁獵文化博物館等旅游景點。湖的南北兩岸各有一片千畝以上的蓮花觀賞園。野鴨灣濕地公園現有丹頂鶴、東方白鸛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150余隻,野鴨和大雁2萬余隻,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景賞鳥。”查干湖旅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黨辦副主任蘇德華介紹。

  剛過完年,在東北還是貓冬時節,查干湖東南岸的妙因寺村卻一片忙碌。

  “由合作社對土地統一規劃,發展林果、花卉種植,環保、增收又美觀。”妙因寺村村支書、馬蓮專業種植合作社社長潘立輝說,農技人員正在測土,看哪個地塊適合種啥,5月中旬就要開種了。

  為調整查干湖周邊種植結構、減少查干湖面源污染,前郭縣計劃自今年起在查干湖周邊實施還林還濕,改善生態環境。

  “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共涉及查干湖周邊14個村屯、1487戶的2.37萬畝土地。項目實施后,畝均收益將增加兩至三成。”孫志剛說,通過充分發掘林果花卉美化作用,著力打造查干湖圍湖景觀帶,助力農業觀光、休閑採摘等查干湖旅游業態開發。

  生態美連著旅游旺、百姓富。 

  “今年,第一網42萬斤魚,很快就賣出去了。”王耀臣說,線上線下銷售兩旺,200多名當地村民還在漁場打工,一天收入150元左右。

  “我干農家樂快20年了,最開始是50平方米的土房,現在是1500平方米的三層樓。過去,我自己種半垧地稻子,收7000斤大米,足夠吃了。現在游客多,要到外面採購,一年得兩萬斤左右才夠吃。”在查干湖畔的聖水山庄農家樂,老板曾昭民說,村裡會燉魚的家庭婦女,在飯店打工一個月能賺4000多元。

  查干湖帶富了多少人呢?閆來鎖說,這個賬沒有細算。整個查干湖方圓幾百公裡,就是一個生態漁業經濟綜合體。圍繞漁業經濟的繁育、捕撈、運輸、加工,加上旅游服務業,帶動了數萬人就業增收。以查干湖為中心,輻射鬆原地區,賓館、酒店經常爆滿。截至目前,本次冬捕期,接待游客達14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2.3億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在春節前閉幕的吉林省兩會上,“加快查干湖生態治理保護”“擦亮查干湖‘金字招牌’”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在此前召開的吉林省委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主要議題就是研究部署查干湖治理保護,全力守護好查干湖這塊“金字招牌”。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2日 13 版)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