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守護綠色 和諧共生

岳富榮 孟海鷹
2019年08月23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東部林海莽莽,整體森林覆蓋率超過78%﹔中部沃野千裡,林田相間,坐落在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上﹔西部水草豐美,引來候鳥棲息翔集……吉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美麗生態畫卷,俏立在祖國的東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這些年來,吉林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堅持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和生態旅游相得益彰,黑土地保護托起金色糧倉,糧食產量已連續6年超過700億斤,每年都有數百億斤的糧食銷往祖國大江南北。

  查干湖——

  好生活“年年有魚”

  8月的查干湖,煙波浩渺。竹排前行的聲音驚起葦蕩中的水鳥,手握長篙的老人笑語朗朗:“我們小的時候,湖面退縮成一個小水泡,哪有多少水呢。過年過節想吃魚,從現在的湖岸騎馬走10多裡地,老半天才能弄到條魚,哪像現在,一網下去,那大魚肥得啊……”

  如今,查干湖鎮川頭村農民齊海軍每年旅游旺季都要撐著竹排,干幾個月接待游客的活兒:“心情老好了,天天看風景,還把錢賺了。”

  查干湖,主體位於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至今還保持著延續千年的冬捕習俗。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冬捕期,“冰湖騰魚”的壯觀景象和味道鮮美的魚宴,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使冰天雪地的查干湖“熱氣騰騰”。

  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由於氣候干旱、攔河筑壩和掠奪式捕魚等原因,查干湖風光不再,面積銳減,一度由近500平方公裡縮小到50多平方公裡。

  “當時是有什麼就撈什麼,漁網越織越密,魚卻越來越少。”查干湖老漁把頭張文說,后來,嘗到苦果的人們不得不將1寸的細眼漁網都改成了6寸。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查干湖生態環境。除了實施引鬆濟查、退耕還濕還草等重大水利和生態工程,在養殖生產過程中人們也格外精心:養魚不投餌、不用藥﹔捕撈堅持採用馬拉絞盤的傳統方式,避免機械設備污染。

  如今的查干湖,四季美景如畫,生態旅游蓬勃發展,水清岸綠、鳥鳴魚躍凝成“金字招牌”,化作金山銀山,湖區群眾的日子越來越紅火。查干湖冬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9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在查干湖考察時,希望鄉親們守護好查干湖這塊“金字招牌”,讓生活“年年有魚”。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綠色發展。查干湖保護生態和發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堅持走下去。

  牢記總書記囑托,管理經營部門和當地群眾更加珍惜查干湖生態環境,守護綠水、守護綠色不鬆勁兒,更有勁兒。

  據介紹,目前查干湖已實現縣、鄉、村三級湖長責任體系全覆蓋﹔嚴把項目准入和建設關口,未經審批的項目一律不允許開工建設﹔新建的“吃、住、行、購、娛”項目,全部擺放在湖岸8—10公裡以外區域,最大限度減少湖區生態壓力﹔由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組,在查干湖自然保護區內進行不間斷巡查,依法依規嚴格管理。

  吉林省正在有序推進查干湖環湖生態保護種植結構調整工程建設。從2019年起,計劃用3年時間在沿湖周邊的4866公頃土地上實施還林、還草、還濕,重點進行中草藥材、梅花、林果和水生植物種植。今年已實施第一期工程,種植面積1578公頃。

  保護性耕作—— 

  黑土地重泛油光

  “從前,化肥一年比一年施得多,地變得梆硬梆硬的,我們自己都害怕了。現在把地流轉給公司,做有機農業,施有機肥,土地又有油光了,土地產出效益也大。”公主嶺市范家屯鎮金城村恆通生態農業產業園物聯網智能棚室內,55歲的農民張春澤指著綠油油的青菜笑呵呵地說。張春澤家有15畝地,一年流轉費能得1.5萬元,他和老伴一起在園區打工,兩口子一年又有6萬多元的工資收入。

  近年來,吉林省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深鬆深翻、保護性耕作等技術措施,對保護黑土地、提升耕地質量效果明顯。保護性耕作方式讓農民嘗到了甜頭,激發起農民的積極性,黑土地保護得到農民的支持,得以有效推進。

  黑土地有機質含量高、土質肥沃,最適宜植物生長。中國東北黑土地是世界三大著名黑土地之一,吉林省的黑土地位於其核心區域。

  資料顯示,吉林省黑土區耕地面積0.69億畝,佔全省耕地面積的65.5%﹔全省糧食產量中,黑土區貢獻了80%以上。黑土地上蘊含著豐富的資源,與廣袤的長白山區構成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對於維護東北亞地區的生態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受多年來過量施用化肥農藥、重用輕養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影響,黑土地一度變得“瘦薄硬”,面積減少,質量下降。

  近年來,吉林省打了一場黑土保衛戰,成效漸顯。

  “十二五”以來,吉林省累計建設2319萬畝高標准農田,佔全省耕地面積的22.2%,實現了農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澇能排、路相通、林成網”﹔“十二五”期間省財政每年補貼1.62億元,“十三五”期間增加到每年3億元,專項用於耕地質量建設﹔“十三五”以來,增施有機肥2300余萬畝、玉米大豆輪作200萬畝、深鬆深耕2800萬畝。建立10924個耕地質量監測點,覆蓋全省所有耕地。

  全面實施《吉林省清潔土壤行動計劃》,聚焦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工業固體廢物污染、農用地重金屬污染等,集中專項整治,減少外源性污染。制定《黑土地保護“十三五”規劃》,做出統籌安排。在榆樹市、公主嶺市等11個試點縣(市、區),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280萬畝,探索保護模式和運行機制。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2015年落戶梨樹縣。

  2018年3月,《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經省人大審議通過,於2018年7月1日起實施。“條例將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保護措施上升到法律層面,將有效推進對黑土地用養結合,促進秸稈和農家肥施用。”吉林省土肥總站站長靳鋒雲說,到2020年吉林省將實現化肥和農藥零增長。

  野生動物保護——

  東北虎豹數量增加

  一隻雌虎帶著4隻虎崽,小老虎們歡快地搖著尾巴嬉鬧著﹔豹媽媽帶著兩隻胖胖的小豹,小家伙們活蹦亂跳……

  近年來,設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紅外相機拍攝到越來越多這樣的溫馨鏡頭。據統計,如今吉林省的野生東北虎、東北豹數量已分別增加到27隻和42隻以上。

  東北虎、東北豹,是我國具有世界意義的珍稀瀕危動物,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生物學意義。

  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利民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末期,東北虎豹種群在中國境內幾乎匿跡。”

  從那時起,吉林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林區生態進行了艱苦的修復與保護。1996年,吉林省政府提請省人大作出了全面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的決定。2001年左右,吉林先后建立了琿春、汪清、黃泥河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林省從2006年開始實施野生動物損害補償制度。2015年4月1日起,吉林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2015年,因為新修道路會影響虎豹棲息地,吉林省不惜犧牲經濟利益為生態讓路、為虎豹保護讓路——將琿春到海參崴的高鐵改道,琿春到黑龍江東寧的高速公路取消。

  2016年12月5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審議通過。2017年1月31日,中辦、國辦印發《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2017年8月19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跨吉林、黑龍江兩省,總面積達146.12萬公頃。其中,吉林省境內面積103.8萬公頃,佔總面積的71%。

  隨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東北虎豹保護工作日趨精細化。2018年2月,當時的國家林業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在北京師范大學正式成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監測系統隨即開通。

  馮利民介紹,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天地空一體化”自然資源監測和管理系統正常運行已超過一年。該系統從野外實時回傳大量的水文、氣象、土壤、生物等自然資源監測數據,包括東北虎、東北豹等珍稀瀕危物種數據,實現了對自然生境下野生東北虎豹生存狀況的全面跟蹤。

  “該系統在過去一年半時間內, 在500平方公裡的區域已經獲取和識別超過1000次東北虎、東北豹和10多萬次的梅花鹿等野生動物活動及自然資源監測影像。預計到2020年,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監測與管理系統將覆蓋整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馮利民說。

  日前,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野外研究基地在公園腹地琿春市落成,公園的科研和監測正式形成一個完整的科研平台、一套監測系統和一個野外基地的體系。

  東北虎豹,家園更好,“人丁”漸旺。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3日 12 版)

(責編:孟哲、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