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綠水青山 錦繡無限

2019年08月26日08: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遼寧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遼寧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海”,深入實施“藍天、碧水、青山、淨土和農村環保”五大工程,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加快補齊遼寧省生態環境短板,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設美麗遼寧的行動不斷升級提速。

  2018年,遼寧城市空氣質量水平優良天數達296天,優良比例達81%,比上年增加19天。河長制全面建立,遼河流域、渤海區域等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農村完成廁所改造15.6萬座。

  遼寧的天更藍、水更清、土更淨、山更秀,全省生態環境更加美好。

  武治沙害 荒漠變林海

  本報記者 劉洪超

  8月的章古台,萬畝鬆林清風拂過,鬆濤陣陣,鳥鳴虫叫。這個位於遼寧省彰武縣的東北唯一的國家沙地森林公園,如一道綠色長城,橫亙在“八百裡瀚海”科爾沁沙地的最南部,阻擋著沙害南下。

  提起所受的黃沙之苦,四合城鎮劉家村村民侯貴念叨起了當地曾最為流行的一句順口溜,“春天地裡剛播完種子,不到半天就被風沙吹跑。即使長出小苗,來陣風就被沙子掩埋了。”這個距離科爾沁沙地南緣約兩公裡的小村子,差點因為黃沙的侵蝕而全部搬遷。

  “彰武的東南便是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如按7級風速計算,彰武的沙塵僅需1個小時就可抵達沈陽。”曾擔任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長的宋曉東告訴記者。

  1952年,我國第一個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成立,由此打響了風沙阻擊戰的第一槍。1978年,彰武被國家確立為“三北”防護林建設重點縣,彰武人民開始了“林業一次創業”,在荒漠上栽植百萬畝林木,編織了密如蛛網的“三北”防護林網。

  2001年,彰武確定“生態立縣、林業強縣”戰略,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開始林業的第二次創業,沿內蒙古邊界營造了寬3—5公裡、長171公裡的遼西北邊界防護林帶﹔沿柳河兩岸營造了寬100—500米、長117公裡的護岸林﹔在中南部平原區營造了農田防護林和楊樹用材林,在東南部低山丘陵區營造了水土保持林和生態型經濟林。2010—2019年彰武又實施了多項造林綠化工程,10年來累計實施治沙造林68萬畝。

  截至2018年底,彰武縣累計完成人工治沙造林保存面積156.5萬畝,封山育林23.8萬畝,飛播造林17.2萬畝。全縣林地面積增加到205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到34.5%。12.5萬畝農田防護林體系工程,庇護著全縣176萬畝的基本農田,基本消除了風剝沙壓對農作物的危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縣糧食產量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億公斤增長到現在的13.8億公斤,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

  如今,彰武已是平原著綠,荒山披錦,這顆綠色的塞北明珠鑲嵌在浩瀚的沙漠林海之中,熠熠生輝。

  庄河環境好 黑臉琵鷺多

  本報記者 王金海

  黑臉琵鷺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是生態環境的指示性物種,其數量的穩定增長與繁殖棲息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密切相關。遼寧庄河近年來重視保護環境,實施綠色發展,黑臉琵鷺數量穩步提高,1999年首次發現黑臉琵鷺7隻,2013年發現77隻,今年增長到近200隻。

  上世紀90年代,世界上的黑臉琵鷺隻剩下幾百隻,被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收錄至瀕危物種紅皮書——《亞洲鳥類紅皮書》名錄中。

  目前世界上的黑臉琵鷺有2000余隻,僅發現兩處黑臉琵鷺繁殖地,其中一處就在庄河石城鄉形人坨和王家鎮元寶島的沿海地區。從2003年開始,庄河市政府採取多項舉措加強對黑臉琵鷺的保護,使得黑臉琵鷺的數量逐年穩步增長。

  記者從庄河港出發,經過40分鐘航行,船在距離形人坨1500米的地方停泊下來。形人坨是黃海北部的一個隻有0.3平方公裡的小島,作為中國的黑臉琵鷺繁殖地,生態環境非常優越,每年夏季有近百種2000余隻海鳥在此繁衍生息。庄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黑臉琵鷺監測站站長戰警介紹說,西部1.5海裡處就是石城島,黑臉琵鷺監測站就建在石城島的東端。自從發現黑臉琵鷺后,石城島人就自發地將形人坨保護起來,嚴禁游人靠近島嶼。

  據介紹,從觀測結果上看,庄河市黑臉琵鷺數量穩步提高,說明庄河沿海適合黑臉琵鷺生存的生態環境質量保持穩定。保護站工作人員每月根據潮汐情況至少對黑臉琵鷺進行兩次監測,每次監測時間至少要兩個小時。

  黑臉琵鷺每年4月從南方飛來,到達庄河繁殖地筑巢繁殖,7月下旬親鳥帶幼鳥陸續離開繁殖地,棲息在庄河三河入海口附近的灘涂、沼澤淺水池塘中,至10月下旬陸續飛到南方過冬。遼寧以保護黑臉琵鷺及其繁殖地為主要目標,通過開展黑臉琵鷺習性及其繁殖地、棲息地的綜合監測調查、濕地巡護等方法,提升社會化參與保護程度,提高跨部門聯合行動的能力,提高公眾保護濕地與鳥類的意識。

  盤錦鄉村美 點亮振興路

  胡婧怡 陳 微

  清晨,盤錦市盤山縣甜水鎮二創村村民馬帥認真打理著庭院,把垃圾按可降解、有毒有害、不可降解分好類。“村裡的保潔員每天7點准時上門,進行二次分揀后,將垃圾集中到村裡的垃圾收集點。過去習慣了被垃圾包圍,現在習慣了垃圾分類。”馬帥說。

  中午,盤錦市大窪區唐家鎮北窯村村民畢春輝在自家葡萄架下乘涼。想起過去,畢春輝說,她曾因出不了北窯村哭過好多回,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城,孫女卻不願回來多住,總是抱怨“洗澡沒熱水,上廁所冬天挨凍、夏天挨咬”。

  這幾年,畢春輝家幾乎成了村裡的“樣板間”,改自來水、改天然氣、改廁所,畢春輝都第一個響應,來參觀的村民踏破了門檻。廁所改造時,村裡人都有個老觀念,飯廳和廁所不能同在一個屋檐下,56歲的畢春輝卻隻認准一個理:“國家號召的,咱老百姓不吃虧!”

  看到畢春輝家的變化,其他村民紛紛行動起來,廁所入戶、垃圾分類,不僅為生活帶來了衛生和舒適,也騰出了發展空間。家家修起了庭院,村裡建起了文化廣場,北窯村成了國家級“美麗新村”。畢春輝帶領村裡的舞蹈隊自編自演,成了盤錦美麗鄉村建設的宣傳隊。

  美麗蛻變,正在盤錦鄉村上演。近幾年,盤錦堅持“全域、全面、常態、長期”的工作理念,全面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垃圾分類、廁所入戶、燃氣進家、污水處理都已成為盤錦鄉村的新時尚:垃圾分類形成“農戶源頭分類+村保潔員上門收集+保潔員二次分揀+企業專業化處理”模式,農村垃圾清運處理市場化已覆蓋所有鎮村﹔建成氧化塘511個,118個村建設了小型污水處理設施……

  美麗鄉村建設點亮了振興發展之路。2017年,馬帥結束了城裡的打工生活回到二創村,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村裡環境美了,居住條件好了,城裡人都到村裡來了,守在家門口一年也能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現在北窯葡萄出了名,腰包鼓了,說自己是北窯人很自豪。”畢春輝說。

  錦州凌河清 美麗更宜居

  辛 陽 戴 暢

  “第一次過小凌河,是六七歲時母親和二姨蹚著齊腰深的水拎著我過來的。河上沒有橋,雨大了水淹下來,淹地淹庄稼淹房子。現在,城西修了水庫,走在河邊東湖公園裡就像走在畫裡,風景美,心裡更美。”說起家鄉錦州的變化,1938年出生的退休教師孟憲生感慨最多的是母親河——小凌河的變化。每天早晚,他和老伴還有三五好友會到河邊公園散步遛彎兒,賞花觀鳥看景。

  遼寧西部第二大河流小凌河流經錦州入渤海,其上第一個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錦凌水庫2009年開工建設,城市防洪標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向城市年均供水0.98億立方米,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2012年,錦州“兩河”(小凌河、女兒河)城區段治理工程正式啟動。2014年,錦州將東湖公園改造建設作為幸福錦州建設的重要生態和民生工程。如今,東湖公園成了一座集生態、文化、旅游、休閑於一體的生態運動公園。市民或游玩,或運動,或靜靜觀看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的露天電影,或坐在文化廣場看一場凌河之夏的精彩演出。一條蜿蜒的濱河路沿河右岸貫穿城市,緩解了交通擁堵,也成了城市的景觀路。

  孟憲生的三女兒孟利捷女承父業,做了一名小學教師,她的家也在離河不遠的小區裡。“一棵樹能產生多少氧氣、減少多少風沙?東湖裡的荷花和魚怎樣共生?”在日常教學中,孟利捷教孩子們從身邊小事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我們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建設者接力奮斗,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鐫刻在每個人心中。”

  錦州的河在變清變美,山也在變綠變秀。孟利捷的兒子今年大學剛剛畢業,他說,這兩年一放假,他就和同學們登北普陀山、登南山,滿眼蒼翠,在藍天下呼吸清新的空氣。

  山水福地,錦繡之州。黨的十八大以來,錦州小凌河、女兒河、百股河“三河共治”,北普陀山、南山、紫荊山“三山共建”,中環、外環、沿海經濟帶“兩環一帶”建設,打造滿足生態涵養保育的“城市之肺”。70年滄海桑田,“山、水、城”一體的錦州愈加美麗宜居。

    

  

(責編:孟哲、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