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裸鯉與青海湖(金台隨感·“生態筆談”⑤)

辛  茜
2020年01月15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青海湖風景。
  馬福江攝(影像中國)

  為了歌唱八月裡陽光下的青海湖,我去過不知多少回。

  我一直在探尋,在遼闊的草原上,為什麼會有如此美麗的湖泊?生活在湖畔的人們,住在簡朴的帳房裡,聽著古老的歌謠,心裡為什麼總是亮堂堂的?

  不知多少年前,大陸板塊相互擠壓,原本一片汪洋的青藏高原自海底緩緩抬升,使青海湖流域集水成湖。又不知過了多少年,周圍山地陡然升起,青海湖由外泄湖變成內陸湖。從此,由古海洋之地演變而來的青海湖,離大海越來越遠,遠到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已經無力吹拂湖面,遠到遷徙而來的斑頭雁必須奮力飛過聳入雲霄的珠穆朗瑪峰。

  盡管如此,群山環抱的青海湖流域有山間冰雪、大小河流交匯縱橫,鸕鹚、赤麻鴨、灰雁、棕頭鷗、天鵝來來往往,白藜、冰草、扁穗草、杉葉藻、蒿草,生長旺盛。珍貴的古生物——青海湖裸鯉輕移曼舞,年復一年洄游在河湖之間。這些從遠古漫游到今日的精靈,因無鱗的身體而得名,一代代在青海湖自在而緩慢地生長著,十年才能長到一斤。它們不僅是此處食物鏈上的主要環節,也是青海湖生態變遷的見証者。

  世世代代居住在青海湖畔的人們,也許並不清楚青海湖為什麼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湖泊性濕地,也不甚明白青海湖流域的生物多樣性含有怎樣的特殊意義。但在他們心中,青海湖屬於蒼茫大地,屬於愛她敬她的人。他們與這片美麗湖水的關系,就像青稞和酥油,奶茶和鹽巴,永遠無法割舍。他們的朴素自然、物盡其用,他們季節性輪牧的生產方式,他們生活中的種種習俗,無時無刻不在傳遞發自內心的、對青海湖的珍愛,以及對自然、生命的敬畏。

  上世紀中期,青海湖流域成了環青海湖農業開發規模最大的地區,大片的耕地、引水蓄水工程,幾乎將流入青海湖的地表水源截流殆盡。牧草得不到水源補充而生長緩慢,濕地面積萎縮,青海湖流域旱化、沙化、鹽鹼化程度日益增高。

  上世紀80年代,青海省曾實施限產封湖。然而,青海湖裸鯉資源下降的趨勢仍令人震驚。2000年,青海省發布了封湖育魚十年的通告﹔2010年,又繼續發布通告實施至2020年,並在加大封湖力度、檢測青海湖水資源的同時,開通洄游通道,拆除引河入渠的水泥通道,並成功利用人工孵化技術,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使青海湖裸鯉資源量持續得到恢復。

  那是農歷六月初三,群山綿延,青海湖北岸在大雨中朦朦朧朧。上萬人涌向沙柳河河口,為人工培養的青海湖裸鯉放生。我和同來的姐妹從放流站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一大桶魚苗,向河邊走去,后面緊跟著一群被雨水淋透了的牧民。

  河水溫暖,一點也不涼。小小的、金黃色的魚苗從我們手中滑過,急不可耐地沖向大河。這裡是地勢平坦、水源豐沛的剛察縣,流向青海湖的泉吉河、沙柳河和哈爾蓋河集聚於此,一直是青海湖裸鯉的洄游通道。對高原人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節日,為一群初涉世事的小裸鯉舉行慶生典禮。這個典禮不以商業為目的,也不以觀賞為目的,它單純地表達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對生命的珍惜之情。

  雨下個不停,打濕了幾位老者身上的衣服,老人的臉大多晒得黝黑,但眼睛明亮,牙齒潔白。我身邊的老人在無聲地默念,用一雙粗糙、顫抖的手把小魚交給大河。

  從老者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種精神。這些生活在湖岸的人們,喝牛奶、打酥油、磨炒面、放牧牛羊,享受新鮮空氣和美景,期盼草木豐美,湖水永存。他們把自己看作是山脈、湖泊、草木的一部分,這中間蘊涵著人與自然高度和諧,萬物融為一體的生態理念,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存智慧。

  青海湖是一個龐大的自然生態系統。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環境特征及演變規律,很大程度上反映著青藏高原整體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對湟水谷地、柴達木盆地、江河源區、祁連山地等地區都將產生不小的影響。為了實現長期、綜合的修護,耐心與恆心必不可少。

  2018年,國家對青海湖鳥島和沙島景區實行“禁游令”。可可西裡、黃河源頭、年保玉則、崗什卡雪山、八一冰川等保護區也陸續“禁游”,這一切都是為了創造最好的條件,提高大自然自身的修復能力。

  因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境界,才是我們的現代生活,才是我們的美麗中國。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5日 20 版)
(責編:朱傳戈、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