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追尋夢想的文學青年,守護珍禽的錚錚漢子

青春詩篇寫在鄱陽湖畔(保護區裡的年輕人(12))

本報記者  戴林峰
2020年03月30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林發榮在保護區為越冬候鳥投運食物。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核心閱讀

  守護好候鳥的棲息地,也是守護自己生活的詩意。中文系畢業的林發榮,選擇在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現自己的青春理想。

  這裡有鳥類381種,分屬18目64科。在巡湖、護鳥的過程中,有平平淡淡的相伴,也有驚心動魄的救援……這讓他收獲了生活的精彩,也感觸到生命的不易。

  

  “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每逢遷徙季,鄱陽湖畔,鳥群翻飛如浪,鳥鳴此起彼伏。作為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之一,每年有60萬隻左右候鳥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遷徙於此。冬去春來,每年又有約20萬隻夏候鳥從東南亞和雲貴地區飛抵鄱陽湖度夏。

  在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汊湖站,8個人的巡護隊中,擔任大汊湖站站長的林發榮年紀最小,1989年出生,卻已在鄱陽湖畔駐守了10個年頭。

  “守護詩意的棲息”——中文系畢業、熱愛詩歌的林發榮這樣看待自己的工作。但是,下湖巡護時,這個言談舉止文雅的年輕人,卻常以硬漢形象示人:撐一長篙,向港汊更深處漫溯﹔或是緊握方向盤,朝湖灘更遠方馳騁。

  “巡護向前進一米,候鳥的安全就多一分”

  “咣當——”一聲脆響,記者一行人頓時愣住了。林發榮側身推開保護站鏽跡斑斑的鐵門,一輛輛布滿泥垢的越野車、重型拖拉機、水陸兩棲車在眾人眼前依次排開,迷彩涂裝的車斗上,還載著一艘不小的輪式氣墊船。林發榮介紹,在大汊湖保護站,這些都是必備的巡護工具,會開只是基本要求,得熟練駕駛,才能適應保護區復雜的地形地貌。

  作為吞吐型湖泊,鄱陽湖年內水位變幅通常超過10米,汛期茫茫一片水連天,枯期沉沉一線灘無邊。記者到保護區採訪時,正值枯水期,湖區沼澤星羅棋布,草洲灘地連片,湖、河、島、灘、沙山等多種地貌縱橫交錯。大汊湖保護站管理面積達89平方公裡,橫跨江西省南昌、九江兩市的3個縣區。乘坐交通工具隻能抵達其中一小部分,想去更遠的地方監測候鳥,必須換上橡膠下水褲,在泥濘中蹚水。

  2月,沼澤融,冰半澌。在小木舟無法繼續駛入的淺水窪處,“扑通”一聲,林發榮帶著巡護隊員縱身躍入齊腰深的湖中,冰碴子與橡膠下水褲摩擦得吱吱作響。他們將徒步至遠處的觀測點,在那裡近距離監測候鳥種群,巡查是否有毒餌等非法獵捕工具。

  在沼澤中行走,十分艱難。駕船的巡護員陶端基告訴記者,想站穩都不容易,徒步一小時僅能走三四公裡。一年下來,每個巡護隊員要在水裡走上1000多裡路。

  天色漸暗,完成了各項監測任務的林發榮已精疲力竭,終於步履蹣跚地回到船邊。記者搭手拉了一把,仿佛抓到了刺骨的冰坨。費了好大的勁兒,他才脫下濕漉漉的下水褲,裡面的衣褲被汗水浸透,臉頰積了厚厚的一層鹽霜。

  “一定要走這麼遠嗎?”記者問。

  “是啊,捕獵候鳥的網、毒餌和獸夾藏得很遠、很隱蔽。巡護向前進一米,候鳥的安全就多一分。”林發榮的回答,讓記者不禁疑惑,這名中文專業畢業的青年,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成長,才能得到如此的淬煉?

  從大小天鵝分不清楚到“眼力”精准

  2010年,林發榮從鹽城師范學院畢業,並考入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他希望回鄉,到鄱陽湖畔安放青春理想。

  然而,要守護好這片珍稀候鳥的棲息地,並不容易。據統計,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鳥類381種,分屬18目64科。巡護員要有極高的專業素養,能快速、准確地辨別候鳥種類。對於非科班出身的林發榮來說,這可是不小的挑戰。

  “看起來一模一樣啊!”面對大天鵝和小天鵝,初來乍到的林發榮根本分不清。純白的羽毛、長長的脖頸、黑色的腳蹼……外形相同、體形相近,卻分屬於兩個種類。后來得知,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喙部的一抹黃,大天鵝延伸到了鼻孔以下,小天鵝僅分布於喙基兩側。巡護員要在幾公裡外觀測它們,隻能通過單筒望遠鏡辨別,難度可想而知。

  類似的困難,不勝枚舉。樂觀的林發榮總是能把枯燥的工作變得有趣。他查閱書籍、大量收集候鳥圖片,隨身裝進口袋裡,得空兒就拿出來看。電腦中存著候鳥的短視頻,他常常一幀一幀地回放,反復琢磨。在老巡護員的指點下,林發榮識別候鳥的“眼力”越來越精准。

  在鄱陽湖畔,林發榮收獲了愛情。他的妻子葉婷,也是一名巡護員,同樣關心自然、愛好文學。2012年,葉婷從上海大學畢業后,考入保護區管理局,在大湖池站駐守6年。

  目前,葉婷已調到管理局人事科工作。葉婷介紹,保護區現有在編人員91人,35歲以下的有44人,接近一半。盡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專業,但卻一同守護著這裡的靜謐與美好,把青春的詩篇寫在鄱陽湖畔。

  “這世界的美好,有我曾經盡過的一份力”

  四年本科,為林發榮添上了一抹文學的底色﹔十年巡護,則令他對“詩意的棲息”有了更深的感悟。林發榮說,這十年,與大自然共處,與珍稀候鳥相伴,與保護站的兄弟們同行,愈發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林發榮在隨筆中自喻道:“像候鳥一樣,日夜穿行在廣袤的湖區,在每一個暖風沉醉的傍晚,把對親人的思念寄托給夕陽。感受漁歌唱晚、候鳥低飛的美景,更加熱愛生活。”

  守候一片寧靜,洗練一份執著,他還把這般心境傳遞給了身邊的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候鳥越冬季,巡護員們以站為家,半個月才休息一兩天。為支持林發榮的工作,在深圳務工的父母連續兩年到保護站陪他過春節。林父說,讓兒子到深圳發展、來身邊工作,一度是老兩口的夙願。如今,看到小兩口生活事業順利,一切都已釋懷。2019年農歷臘月二十九,父親隨林發榮巡湖時,合力制止了一起非法圍堰事件,“父子同巡湖”在保護區傳為佳話。

  林發榮夫婦把家安在鄱陽湖畔,候鳥也成了他們的家人。一次驚心動魄的救援,讓他感觸到生命的不易。在一篇隨筆散文中,林發榮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2018年台風“瑪莉亞”過境江西前夕,有漁民報告,東洲頭水域發現一隻受傷的白鶴。“一線希望都不放棄!”林發榮當即決定前往施救。此時,暴雨如注,風力達7級,小船在滾浪中劇烈搖擺。林發榮緊急調度了一艘吞吐量更大的船,接力擺渡。兩個多小時后,他終於抵達事發水域,救下一隻左爪三根腳趾均不同程度殘斷的白鶴。

  時光在候鳥的南飛北歸中推演,鄱陽湖畔安放著林發榮充實的生活,人鳥相伴,本身也是一首田園牧歌。在一篇散文中,林發榮如此抒懷:“雖然湖風吹皺了臉龐,歲月蒼老了青春,但當回首起來,可以驕傲地說:這世界的美好,有我曾經盡過的一份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30日 14 版)
(責編:朱傳戈、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