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又見清澈的中張家巷河

沈石聲
2020年06月05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3月,蘇州古城區被填沒了半個世紀的中張家巷河恢復開通。這一新聞引發眾多媒體關注,也激活了我與老伴對這條河流幾十年的記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州城區人口劇增。為了增加人流車流的通道,滿足建新校、辦新廠的土地之需,蘇州先后填沒了20多條城中河道,中張家巷河就是其中一條。當時這一無奈之舉,卻帶來了河水黑臭等眾多環境問題。如今,這些填河終於重新疏通。“重生”后的中張家巷河,是蘇州古城區通往環城河的重要通道之一。從此,環城東河的清水可以直達城中干流,環城河中的游輪也能駛入平江河,整個平江歷史街區因此水活了、河暢了、風景更美了。

  我們迫不及待地前往那裡“探親”——美麗的中張家巷河陪伴著老伴度過童年和少年時光。婚后,我也曾無數次來到中張家巷6號的岳父母家。

  我們在停車場下車,冒著霏霏春雨,跨過平江河上的石橋,右拐十數米,便望見魂牽夢縈的中張家巷河。碧綠的河水與岸邊的垂柳、斑駁的石拱橋相映成趣。老伴禁不住喃喃自語:“啊,真的是‘重生’了!”

  中張家巷6號也稱新建裡。1955年,我離開老家海門赴外求學,於上世紀60年代初與出生在這裡的妻子結緣。中張家巷走出過不少棟梁才俊:專家、學者、工程師……他們都是喝著中張家巷河水長大,蘇州的水文化滋養著他們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我將中張家巷河“重生”的喜訊和照片發到微信的親戚群裡,馬上得到大家的熱烈回應。大舅哥回憶起當年在中張家巷河中的小船上買西瓜、菱藕的趣事。他是浙江大學光學系的教授,退休后隨子女住在國外。85歲的他說:過一段時間,一定要回來看一看中張家巷河。如今做了大學教授的小舅弟,中學時曾從中張家巷河游到相門環城河,他急切地詢問:現在還能在中張家巷河游泳嗎?

  他們都提到:如果姆媽能看到中張家巷河“重生”就好了!姆媽是我的岳母。她在世時,常常提起中張家巷河和那時黑臭的河水。她聽說很多河流經過治理都由黑變清,便問我:平江河中的臭水能不能變清?中張家巷河能不能再開通?當時我在蘇州日報當記者,採訪之余請教過市水利局的一位資深工程師。他說,蘇州老城的地下排水道,是從傳統的磚砌陰溝逐步改造而來,其水泥管道並不粗壯,而且只是主支干道,如要鋪到小巷深處千家萬戶,便會危及小巷兩側的老屋,隻能作罷。他又介紹,因修路、建設等原因,蘇州有過三次填河高潮,使內城河道與環城河紛紛斷流,加快了留存河道的黑臭化。“在目前條件下,實在想不出有什麼辦法解決這一難題!”

  我隻得將這個意思轉達給岳母。她聽了很難受,輕輕地說:“水可是蘇州的根啊……”雖然說得很輕,我卻聽得真切,心裡隱隱作痛。

  岳母上世紀80年代離世。她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成果,6個子女個個生活幸福美滿。然而蘇州的水環境尚未改觀,她可能也帶著一絲遺憾吧。

  姑蘇城,因水而生,遇水而榮,水養育了一代代姑蘇兒女,讓蘇州這座城不斷綻放光彩。可以說,水是蘇州的命脈,也是蘇州的“根”。近年來,蘇州市委市政府竭盡全力要留住這“根”——投入巨額資金改善水環境。望著眼前的中張家巷河,我想起前不久與友人游賞平江路的情景:兩岸楊柳依依,花紅葉綠﹔微風吹拂,水波不興﹔陣陣馨香飄來,讓人忍不住盡情聞嗅。俯身探看,河水清澈,竟有小魚兒在水草叢中游弋,魚翔淺底,令人心醉。顯然,那位老工程師心中的難題,現在已經解決了。

  那位同游平江路的友人,是我在蘇州日報工作時的年輕同事,如今已成一名資深記者。他告訴我,為了根治黑色水體,除了截污治污,政府還花大力氣開通了兩條從長江引水進太湖、陽澄湖的通道,再由兩湖貫通環城河。在水進入古城區河道前,還採用濕地淨化等技術,提高江、湖水的水質等級和活力,這樣水中才會有水草和小魚。他還告訴我,被填沒河道的“重生”,比引江濟湖的工程還要難,如中張家巷河就因“拆遷難”而拖延近十年。然而,水活才能水美,人們決心已下,一定要還蘇州一城清水。

  在新時代裡,蘇州人用開拓創新的決心和繡蘇繡的細心,尋回了水清、水活、水美的勝景,尋回了“小橋流水”“人家枕河”的鄉愁。

  夾著細雨的微風迎面吹來,觸膚有點輕微的涼。但是,我的心中卻是暖暖的。是啊,把“根”留住,蘇州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責編:丁亦鑫、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