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涵養水源,官廳水庫“活”了

本報記者 劉 毅 寇江澤 潘少軍
2020年06月23日10: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河北省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
  孫慧軍攝

“這裡美不美?”“美!”

濕地中的木棧道上,一群游客正歡笑著拍集體照。水面上蓮花綻放,蘆葦叢中鳥鳴啾啾,岸邊草木葳蕤。隨手一拍,就是一幅可以晒到微信朋友圈中的美圖。

這裡是河北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要不是疫情影響,現在游客肯定更多!”每天在這裡巡護的保安隊隊長侯建軍對記者說,“前些天上游來水多的時候,水庫水面擴大,水都淹沒了木棧道。好多游客來這裡看水,看看流到北京、天津的水源是啥樣。”

58歲的老侯是鄰近的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土木鎮西辛堡村村民,種了大半輩子地。如今,他把10多畝土地流轉出去,用於建濕地、種葡萄,成了濕地公園的守護者。

老侯守護的官廳水庫,建成於1954年,比老侯還大8歲,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官廳水庫是永定河流域最大的控制節點和生態節點。5月中旬,永定河流域北京段25年來首次全線通水,永定河實現京津冀區域連通。

遠山如黛,碧波萬頃。面積163平方公裡的官廳水庫,橫跨河北、北京兩地。官廳水庫建成后,作為北京的飲用水水源地。水庫海拔479米高程以下管轄權歸屬北京,但74%的面積在河北省懷來縣,隻有26%在北京市延慶區。

在老侯的記憶中,官廳水庫上世紀70年代開始受到污染,“水越來越不清亮,一片渾濁”。那時,水庫受到流域內工廠排污的污染。1972年,國務院成立官廳水庫水源保護領導小組,對上游污染源進行治理,成為中國水污染治理起步的標志。然而,隨著經濟發展,上游地區越來越多的工業污水和居民的生活、生產污水流入永定河,來水水質甚至一度達到劣五類,使得官廳水庫的水質不斷變差。

1997年,官廳水庫退出北京飲用水水源地之列。后經治理,水質改善,2007年恢復北京備用飲用水水源地功能,但入庫水質長期僅為五類、四類水平。

“以前,永定河灘地、水庫灘地裡都種著玉米等作物,一畝地一茬要用一袋復合肥,還要打除草劑、用尿素,老百姓的牛羊也養在灘地裡。產生的污染全進了水庫,水怎麼能好?”老侯說。

西辛堡村緊挨著官廳水庫,是個有常住人口385戶、1284人的大村。“80后”村黨支部書記程德陽快人快語:“以前,西辛堡村在灘地裡種了2500多畝地。灘地裡臟、亂、差,村內也是污水橫流,垃圾遍地。”前幾年,在官廳水庫周邊,這樣的情況並不少。

“官廳水庫保護得有多好,懷來的發展就會有多好!”懷來人下定決心,要把這一泓水保護好。2017年3月,懷來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正式啟動。

“規劃在官廳水庫周邊,分3期實施100平方公裡的保護修復、水源涵養工程,目前,20平方公裡的一期工程已建成,投資15億元﹔上游永定河部分,分3期實施15平方公裡的濕地恢復、水質淨化工程,目前基本完成,投資5.7億元。”指著牆壁上一幅巨大的衛星地圖,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陳濤一口氣介紹道。

西辛堡村的2500多畝灘地,已經退耕還濕,恢復生態。濕地公園裡,總共種植了160余種、960萬株苗木,還種了大量能淨化水質的濕地植物。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永定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的推進,為官廳水庫帶來巨大機遇。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副主任李光遠說:“2016年,國家提出永定河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總體方案,2017年,北京市出台了實施方案。與此同時,懷來啟動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兩方不謀而合,將各自規劃進行對接,聯手啟動了一連串的工程。”

近年來,官廳水庫水質穩步提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的評估報告顯示,水庫入庫水質由五類、四類,穩定提升至三類﹔水庫水質整體達三類,出庫水質基本達到二類。

家門口水庫這幾年的變化,西辛堡村的村民們都看在眼裡。“水比以前清亮多了,環境好太多了。孫子、孫女可喜歡到水庫邊玩了。”老侯說,“這不,12歲的孫子今天還和小伙伴一起來看荷花。”

在西辛堡村,葡萄地裡白色風機林立,村裡道路整潔,小伙子們正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白牆上標語打眼:“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

讓鄉親們高興的是,伴隨著官廳水庫生態改善,村裡的小環境也發生了大變化。“村裡的路硬化了,垃圾有人拾掇了,原先的垃圾堆建成了綠化帶,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打掃得干干淨淨!”程德陽說。

“兒子在村委會工作,兒媳婦在長城桑干酒庄當大堂經理。一家6口人,小車就有3輛!這日子以前哪敢想啊?”老侯笑容滿面。他美滋滋地給自己取了個微信名,叫“幸福之家”。

(責編:余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