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暴雨預警連發31天,背后還有個警報!

劉毅
2020年07月03日06:09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小字號

7月2日,中央氣象台連續第31天發布暴雨預警。這一天,是第8個全國低碳日,主題為“綠色低碳、全面小康”。

這個全國低碳日恰逢南方持續第31天暴雨,這當然只是巧合。不過,要說起來,“罕見暴雨”和“綠色低碳”,並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二者之間確實有關聯呢。

氣象專家提醒我們,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容易發生南方暴雨這樣的極端天氣。而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正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我們今天的綠色低碳行動,對未來的氣候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上圖:連日來,重慶市涪陵區多地普降暴雨、特大暴雨,導致部分地區發生城市內澇、河堤決口、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圖為6月28日,現場救援隊員在轉移被困老人和小孩。(黃春紅攝)

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老天爺容易“走極端”

從6月2日以來,中央氣象台已連續31天發布暴雨預警。回顧整個6月份,我國江南、長江中下游、江淮入梅時間比常年偏早,南方地區共出現5次大范圍降雨天氣過程,暴雨覆蓋范圍廣、強度大,其中江蘇、安徽、湖北等地部分地區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倍以上。

最近南方不少地方的暴雨,打破了歷史紀錄。這種天氣,被稱為“極端天氣”。不僅僅是暴雨、洪水,高溫、干旱、龍卷風等極端天氣,近年來也在世界各地頻繁出現,“幾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天氣一再發生。6月20日,位於北極圈內的俄羅斯維爾霍揚斯克地區氣溫達到37.8℃,創下新紀錄。往常,當地6月的最高氣溫平均值為20℃。科學家在學術期刊《氣候》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來第一個“無冰之夏”。

極端天氣對人們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農業、生態系統以及基礎設施等,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可以說,氣候變化就在我們身邊,氣候失衡的威脅現實存在。

近年來極端天氣肆虐多地,原因何在?全球變暖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原有的氣象規律被打破,一些地方罕見天氣越來越多,未來還可能進一步增多增強。從目前的科學研究看,全球變暖最顯著的影響之一,就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這是一個普遍公認的結論。

世界氣象組織認為,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極端高溫和降水等事件增加,這與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的長期趨勢總體相符。

極端天氣頻發,不能隻讓老天爺“背鍋”,實際上,人類活動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是一個重要因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表明,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因。

可見,暴雨預警連發31天的背后,還有個紅色警報不容忽視,那就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老天爺時常“不按常理出牌”,天氣氣候很容易“走極端”。

我們可以從點滴小事做起,減緩氣候變暖、保護氣候安全

最近的南方暴雨、北極高溫等極端天氣,再一次敲響了氣候變化的警鐘,凸顯了全球合力落實《巴黎協定》的緊迫性。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趨勢就無法遏制,人類社會將會面臨很高風險。“天幫忙”很難指望,“人努力”才有希望,持之以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才能減少極端天氣出現的頻次和強度。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行動可圈可點。不過,我國既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又要減排溫室氣體、應對氣候變化,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艱巨任務,還需要社會各界持續付出艱苦努力。在政府、企業等發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同時,億萬公眾踐行低碳生活方式,匯聚形成綠色合力,對保護氣候安全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我們可以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更加綠色低碳,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減少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耗用,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

比如,購買使用節能電器,選擇節能環保型汽車,夏天把空調溫度調高一些,人走燈滅節約用電,少開車多坐公交或步行,長時間停車時熄火,節約用紙減少林木損耗,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具,拒絕過度包裝的產品,等等。

環球同此涼熱,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為了一個更安全、更潔淨的“地球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做一個綠色低碳“行動派”!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劉毅)

(責編:余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