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監測及時精准 預警到戶到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災工作)

本報記者  王雲娜  張  文  江  南
2020年07月23日10: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2日,安徽合肥市廬江縣,警用直升機飛往災區救援群眾。
  左學長攝(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一旦汛情嚴重,廣大群眾最關心找誰求助、去哪裡避險。監測預警精准些、及時些,群眾避險就從容些、迅速些。

  近日,中央要求,要提高局部強降雨、台風、山洪、泥石流等預測預報水平,預警信息發布要到村到戶到人。入汛以來,湖南、四川、浙江等地探索監測預警技術、完善預警發布機制,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幸虧我們前一天晚上搬出去了,要不然可能就被困住了,想想都后怕!”坐在女兒家裡,回想起7月19日早上的極端暴雨天氣及次生災害,湖南益陽市安化縣小淹鎮石峰社區居民李保良心有余悸。

  李保良一家如何化險為夷?還得從益陽市頭一天發布的預警信息說起。

  通過電視屏幕、移動客戶端等渠道第一時間發布預警信息

  實況風場、高度場、物理量場,實況降水落區、強度、降水回波演變……18日一早,湖南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與當值預報員就聚在一起,分析高低空天氣形勢,對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偏差進行糾正。 

  經過會商,18日7時,湖南省氣象台發布該省今年第十三期暴雨黃色預警,指出益陽北部、西部將出現暴雨,部分地區大暴雨。

  接到預警后,益陽市氣象局根據益陽氣象區域自動站顯示的降水數據和多普勒雷達監測顯示的回波情況會商判斷:安化縣和桃江縣等地區的土地含水量已極度飽和。對此,益陽市氣象局向桃江縣、安化縣山地丘陵區發出突發性地質災害橙色預警。

  18日17時,益陽市防汛抗旱指揮辦公室決定向社會發出暴雨、山洪等災害預警。益陽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聶曉瑜第一時間把預警信息匯總梳理,發送給市直新聞單位。益陽市各主要新聞單位都有專門的防汛聯絡員,他們將預警信息制作成動態消息、電視飛字、圖文信息等各種形式的新聞產品,通過電視屏幕、新聞網站、移動客戶端等渠道第一時間向全社會或特定區域人群發布。

  當日18時,石峰社區的村村響喇叭響起來了。社區黨支部書記劉興國在廣播裡反復提醒大家關注暴雨預警信息,查看房前屋后的山體情況,發現異常要及時聯系社區並轉移。

  幾乎同時,李保良手機上收到了一條安化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發來的短信。這天晚飯后,經過劉興國的勸說,李保良一家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當晚,安化縣除通過新聞媒體持續推送預警信息外,還向重點村常住人口發送預警短信6187條次。當天,安化縣一共緊急轉移95戶421人。

  19日7時,在山洪侵襲下,李保良家屋后發生滑坡,大量石塊順著山洪滾下,沖毀了門窗,擠進了廚房、臥室。幸運的是,李保良和鄰居兩家共11口人已經提前轉移,沒有人員受傷。

  手機掃碼可獲知附近地質災害隱患點

  “藍色預警!加強巡查!”6月5日,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白溪鄉政府的后山上,一處不穩定斜坡在暴雨沖刷下發生異常形變,附近的專業監測設備探測到這一情況,立即自動上傳數據至四川省地質災害專業預警平台,平台隨即發布預警,提醒當地加強巡查。

  “橙色預警!立即避險!”6月9日,監測設備再次探測到該斜坡變形速率明顯增加,平台立即發布橙色預警,當地迅速組織處於滑坡險情中的鄉政府、派出所及2戶農戶共22人全部轉移。

  這是今年四川啟用省級地質災害專業預警平台2.0版本后,普適型專業監測設備發揮重要作用的首次成功預警。2018年,四川建成省級地質災害專業預警平台1.0版本。今年,該平台上線2.0版本,將全省威脅50人以上的693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12099台(套)監測儀器納入監測管控。目前,平台已累計發布提示性預警信息2960條,發出專業監測預警短信4000余條,涉及四川13個市州。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謝安軍介紹,四川通過建立省、市、縣“分級負責、動態調度、現場核實”的監測預警工作機制,確保平台預警信息能得到實時響應,從而構建起“技防+人防”的監測預警格局。據介紹,手機開啟定位功能后,居民從地質災害隱患點掌上查詢系統可獲知附近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以及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和專職監測員等信息。

  6月16日,四川阿壩州自然資源局發布Ⅲ級(黃色預警)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該州小金縣自然資源局立即將預警信息傳遞至轄區各鄉鎮防災責任人、國土員及監測責任人。

  對未及時回復信息的鄉鎮再電話通知,確保預警預報信息傳遞到位。謝安軍介紹,四川的地質災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目前全省排查核實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3.4萬余處,全省180多個區縣中,地質災害易發區縣高達176個。“全省每年主汛期暴發的地質災害佔到了全年的70%。”謝安軍表示,目前全省已建立4萬余人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專職監測隊伍,汛期堅持每日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同時,強力推進重大地質災害隱患自動化專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誰要轉、誰還沒轉、該轉到哪裡,安全碼大顯身手

  暴雨如注,村頭溪溝裡的水直漫上橋面、沖向村道。7月6日上午,浙江杭州市臨安區太陽鎮桃源溪村汛情告急。

  雨量達到設定閾值,預警系統向相關村的村兩委、包村干部及鎮街領導發送報警信息。去年,臨安區啟動建設地面智能觀測預警系統、雨情汛情自動報警系統,新建153個氣象自動站,實現行政村氣象監測全覆蓋。

  一響喇叭、二敲銅鑼、三鳴警報,桃源溪村負責人介紹說,除了用“土辦法”對村民發出預警,今年梅雨汛期,“浙江安全碼”這一數字化的創新,在洪澇災害預警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后台能掌握所有應轉移人員的信息,一旦啟動防汛應急響應,哪些區域人員要轉移一目了然。村干部知道誰要轉、誰還沒轉、該轉到哪裡,村民也知道找誰求助、去哪裡避險。”桃源溪村一名村干部說。

  今年6月,浙江安全碼上線,運用於風險區域人員轉移、搶險救援隊伍通行、災后救助等工作環節。市民可通過手機領取自己的安全碼,對沒有智能手機的人員,由鄉鎮街道統一發放印有安全碼的卡片。臨安在全省率先試點浙江安全碼,前期已為1.6萬人賦碼。

  在浙江安全碼推廣前期,桃源溪村實施全面摸排,明確全村居住在風險區的應轉移人員共25人,逐一錄入數據。每名應轉移人員都有一名村級責任人、一個轉移地點,實現一一對應。

  邱有法老人已經91歲,老兩口一直是安全碼后台關注的對象。7月6日上午,村黨支部委員徐月龍、村委委員徐寅飛趕到住在溪邊的邱有法家中,一人背起一位老人,向村避災安置點轉移。剛進安置點,網格員就幫老人完成掃碼報平安操作。掃碼后,安全碼系統后台已刷新,顯示邱有法夫婦進入了避災安置點。

  浙江安全碼推廣過程中,臨安區生成了小流域山洪、危舊房、城市內澇點、地下車庫等9種緊急情況人員轉移清單,僅6日這一天就安全轉移3565人。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3日 12 版)

(責編:余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