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植物保護名錄更新
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魚蛇類大量列入
日前,全新編制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動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以下簡稱《植物名錄》)開始向全社會公示並征求意見。
科學家們認為:生物多樣性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及其生態過程,其中動植物是生物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對野生動植物進行保護,是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基礎,也與申報世界遺產,建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息息相關。
列入名錄物種數量大幅增加
“總體而言,此次名錄更新工作,對我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會產生深遠影響,也有利於國家的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遺產地保護以及全國生態環境的修復。”蔣志剛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參與了此次《動物名錄》中有關哺乳動物的研究工作。他介紹說,國家進行動植物名錄更新的工作,凝聚了全新的科技智慧。科技工作者吸納最新的動物學知識和國內外研究成果,綜合考慮物種的生存狀況、瀕危狀況、保護級別、管理需求﹔也廣泛征求了專家、管理人員和公眾的意見。
此次征求意見的《動物名錄》一共涉及17個綱、70個目的661種野生動物,比起1989年的第一版名錄,所保護物種增加了2倍多。“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目前物種的瀕危情況仍然嚴重,需要保護的物種也越來越多。這其中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物種生存狀況變化、瀕危現狀、管理需求、國際因素等。近來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通過再次明確野生動物的保護級別,實際上是在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蔣志剛這樣認為。
新編《植物名錄》共收錄468種和25類野生植物,在第一批《植物名錄》基礎上,刪除55種,增加了296種和17類。此次兩個名錄所列入的物種數量相較之前均大幅增加。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覃海寧,自1999年我國首次公布《植物名錄》起就一直參與名錄的跟蹤及修訂工作。他介紹說,新編《植物名錄》的物種數量相較之前增加近一倍。“1999年發布了第一批《植物名錄》時,許多經濟價值較高、資源破壞嚴重的植物類群因各種原因未能列入。比如蘭科、牡丹、人參,直到這次才新增進去。”他強調說,近幾年,國家明顯加強了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提升了對生態理念的重視﹔再加上此次新冠疫情發生后,全社會對動植物保護更加關注……這些社會發展背景,都為名錄擴編、發布開了“綠燈”。
與全球保護目標相呼應
7月9日,在新編《植物名錄》公開征求意見同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也為《IUCN全球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以下簡稱《IUCN紅色名錄》)更新了2020年的最新數據。
覃海寧認為,編制這些“名錄”的目的,都是展示物種的瀕危狀況,為政府制定保護政策提供依據,並引起公眾的重視。在《植物名錄》的更新過程中,除了依據20多年來我國保護物種的管理成效和消長情況外,也參考了《IUCN紅色名錄》和我國編制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所列出的應該優先和重點保護的植物名錄。但是,這些名錄又各有特點。《IUCN紅色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是根據國際通用標准編寫的專家系統,鼓勵“應評盡評”。名錄中隻有部分物種是瀕危的。如《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評估了全國34000余種植物,其中隻有3700多種是“受威脅的”,約佔11%。而《動物名錄》《植物名錄》則由政府發布並提供法律保障。紅色名錄將瀕危程度排在首位﹔保護名錄則首先考慮經濟、科研及生態文化等價值。
2019年12月,自然資源部成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家會員代表。
“國家才是受威脅物種保護的行為主體。各國的‘國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反映的是這個物種在該國的生存狀況”,蔣志剛介紹說:例如駝鹿在北美洲、歐洲的種群大、分布廣,被《IUCN紅色名錄》評為“無危”。但在中國則完全不同,它僅分布在阿爾山和大興安嶺,於是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評為“極危”。這為中國制定保護對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對自然遺產地發展意義重大
專家們一致認為,新編制的《動物名錄》《植物名錄》逐步實施,這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大事件,也是國家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
蔣志剛闡釋說,《動物名錄》《植物名錄》的更新過程,是國家以法律法規形式不斷確認和進行提醒,以此約束人們在自然保護地的行為。“這對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肯定有正面影響。”覃海寧補充道:“我們一說到世界自然遺產標准中的生物多樣性,便會提及特有、瀕危和保護物種的數量和價值。我國野生植物中50%的物種、保護名錄60%的物種都是中國特有,也就意味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資源,因此,保護中國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所以將新編名錄推廣開來,一方面利於新遺產地的申報,一方面也利於原有自然遺產地的保護。”
在正式公布實施后,相關管理、執法部門便會依照兩個新編名錄去落實保護措施,劃定新的保護區,並以此為依據來審批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項目、控制出口等。覃海寧認為,保護動植物物種仍需要結合生態系統的保護才能產生最佳效果。他認為,在名錄正式公布后,國家需要盡快啟動配套的保護措施,管理部門應該建立一個長久的跟蹤和更新機制,比如制定名錄的更新和退出機制的原則,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常態化更新。
延伸閱讀
這次公開征求意見的《動物名錄》中,大熊貓、丹頂鶴、虎、金錢豹、雪豹等仍為一級保護。人們比較熟悉的藏羚羊、藏野驢、蟒蛇則降為二級保護。另外,原來在野外常見的游蛇和魚類這次被大量列入。其中有20種游蛇科物種被新列入名錄,井岡山脊蛇、三索蛇、西藏溫泉蛇、四川溫泉蛇和香格裡拉溫泉蛇的保護級別均為一級﹔鯉科魚類則新列入了29種,其中北方銅魚和野生圓口銅魚補錄為一級保護物種。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來自網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