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盤錦 用生態濕地筑夢藍色海灣

2020年09月02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遼河入海的地方,有一座被稱為“輕輕放在濕地上”的城市。獨特的河海交匯地理環境造就了浩瀚千裡的蘆葦濕地,孕育了紅海灘。這裡綠葦紅灘、稻浪金風、海浪銀花、鳥浪如潮,構成一幅絢爛多彩的美麗生態畫卷。

  近年來,遼寧省盤錦市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歷史使命,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變“發展保護”為“保護發展”,鐵拳“治氣”、鐵腕“治水”、鐵律“治土”,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空間優化,全面打造安全生態空間格局﹔堅持綠色發展,使經濟發展質量實現了有效升華﹔堅持生態惠民,有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堅持全民共建,努力形成自覺踐行生態文明的良好風尚。圍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目標,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並進的綠色發展之路。

  遼東灣,是中國渤海三大海灣之一,盤錦107公裡的海岸線均在遼東灣范圍之內。在嚴格執行城鄉污水達標排放的基礎上,盤錦更是把目光投向了大海,提出用生態“雙腎”護衛藍色海灣。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遼河入海口擁有中國高緯度地區目前面積最大的濱海蘆葦沼澤區,生態系統保存完整。蘆葦對水質要求不高,並對水體有強大的淨化能力,蘆葦生長期內淨化氮、磷的能力分別為92.3%和88.5%。盤錦市域內除水稻田外的各類濕地面積達2496平方公裡,是丹頂鶴南北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的繁殖地、斑海豹重要產仔地。廣袤的濕地上棲息著各類野生動物450種。

  紅灘綠葦是盤錦的亮麗名片,百萬畝蘆葦蕩一畝也不能少。近年來,盤錦市對蘆葦濕地實施嚴格的保護措施,還強有力地推行了“退養還濕”修復海域生態工程,用好各項政策,引導養殖戶轉向國家鼓勵的海域開放式養殖模式。今年,盤錦市“退養還濕”面積達4193公頃,加上前期“退養還濕”的1533公頃,共5726公頃,佔全國濱海濕地面積近15%。這一國內目前單體規模最大的濱海濕地修復工程,對遼東灣生態恢復意義重大。

  在遼東灣頂部,大遼河與遼河兩大河流入海口之間,順流而下的泥沙沉降形成了一片離岸1.2萬公頃的沙洲,漲潮時隱,落潮時現,因盛產文蛤、四角蛤蜊、毛蚶、籃蛤等貝類,故得名蛤蜊崗。2010年開始,盤錦市嚴格管理、封崗養殖,採取基於生物容納量評估的增殖放流和科學採捕等措施,使崗上貝類資源迅速得到恢復。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盤錦累計投入文蛤苗3200噸共15.2億粒﹔移植四角蛤蜊苗10000噸共20億粒﹔青蛤苗200噸共4億粒﹔大竹蟶苗共3億管。目前,崗上貝類的總生物保有量在10萬噸以上,每年經濟貝類的採收量都在5000噸左右。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這些貝類每年可以濾食濕重為51.2萬噸的單細胞藻類,淨化無機氮18694噸、無機磷1808噸,其所淨化的海水量可達百億立方米。而在盤錦10萬公頃的灘涂中,各種貝類又可將這種淨化能力提升至3倍有余。

  8萬公頃的遼河蘆葦濕地、10萬公頃的以蛤蜊崗為核心區域輻射延伸的遼東灣灘涂,構成了遼東灣的生態“雙腎”。它們以不同的生物組成,在不同類型的水域發揮著相同的作用,為遼東灣海域生態平衡與水質淨化作著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盤錦市相繼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美麗山水城市”等多項榮譽稱號。大窪區、盤山縣、雙台子區先后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成為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典型。2019年,盤錦市成為東北地區唯一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市。2020年,盤錦市開展創建“國際濕地城市”認証工作,現已全面通過國內評審。

  數據來源:盤錦市委宣傳部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2日 08 版)
(責編:余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