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年醉心蘭科植物研究,南昌大學教授楊柏雲——
“花在哪裡開,我就去哪裡”

![]() |
|
大黃花蝦脊蘭,全國野生資源現存量不足300株。日前在贛、湘、皖三省的深山密林中,卻長出近萬株新苗,標志著其人工繁育取得重大突破。
29年醉心蘭科植物保育研究,13年扎根山野遍尋蘭花蹤跡,5年潛心破解大黃花蝦脊蘭的繁育奧秘……走遍山山水水,南昌大學教授楊柏雲(見圖,本報記者戴林峰攝)對各類蘭科植物的分布了然於胸﹔為拯救珍稀瀕危蘭科植物,他帶領團隊攻克了重重難關。
“保護珍稀瀕危蘭科植物,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每年超過1/3的時間開展田野調查,螞蟥叮咬、路遇毒蛇、被岩壁劃傷……尋找蘭花的路上,楊柏雲吃過不少苦。但他卻說,當幽幽蘭香沁入心脾時,總覺得甜、覺得值。
不久前,楊柏雲採回了一株極為罕見的毛萼山珊瑚。
毛萼山珊瑚是種腐生蘭花,很難尋找,僅在每年開花的十余天裡才可能被發現。接獲線索后,楊柏雲背起液氮罐便出發,驅車700多裡,最終在羅霄山一處溪澗旁尋到了它的蹤影。未成想,這株毛萼山珊瑚,竟有1米多高,拇指大的黃花開得美艷極了。
“花開有時,花落無期。誤了一次,就會錯過一年。”楊柏雲說,“保護珍稀瀕危蘭科植物,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花在哪裡開,我就去哪裡。”
以蘭會友,與人同香。這些年,楊柏雲幫助多個自然保護區和基層林業單位編纂蘭科植物名錄,與許多山民和基層林業工作者結成了“金蘭之交”。在他的帶領下,一支近200人的義務調查隊逐步形成,足跡遍及江西1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旦在野外遇到蘭科植物,大家便拍照分享。自2007年主持國家級重點課題“江西省野生蘭科植物種質資源調查”以來,楊柏雲團隊把江西蘭科植物種類從80余種豐富到205種,其中大多數線索來自“蘭友”。
5年前,一位相識甚久的林業工人傳來張照片,讓楊柏雲眼前一亮——大黃花蝦脊蘭!
“試驗沒有捷徑,隻有重復、重復、再重復”
楊柏雲即刻動身,在井岡山密林中徒步穿行十幾公裡,一抹金燦燦的亮色映入眼帘,顧不上濕滑的青苔,楊柏雲側身匍匐,對准鏡頭——葉片碩大翠綠、花序修長明艷,楊柏雲心中篤定,這就是大黃花蝦脊蘭。
“葉面上的每一條紋路,我都要拍下來。”楊柏雲暗下決心。彼時的大黃花蝦脊蘭已被列入極小種群保護名錄,瀕臨滅絕。
“存在,就是希望!”楊柏雲將標本帶回實驗室,立即開展繁殖生物學試驗,可起初並不順利。“萬粒蘭花種,萌芽僅二三。”楊柏雲介紹,廣種薄收是蘭科植物的典型特征,由於缺乏胚乳,種子無法實現營養自給。加上大黃花蝦脊蘭未能發展出自花授粉和無融合生殖等保障機制,近交衰退風險大,無菌條件下的萌發時間長達120天以上,萌發率僅18%。
如何為種子萌發提供營養?他想到了共生真菌。但要想從數以萬計的真菌庫中,找到與大黃花蝦脊蘭最匹配的那個,無異於大海撈針。
“試驗沒有捷徑,隻有重復、重復、再重復。”自那以后,楊柏雲的實驗室常常燈火通明,歷經上千次重復試驗,一種高度匹配的共生真菌終於出現,能促使大黃花蝦脊蘭的種子在30至60天內突破種皮。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但尋找更多共生真菌的試驗並未停止……
“希望珍稀蘭花綻放在更廣袤的山野中。”楊柏雲身后的中國地圖上,江西井岡山、湖南崀山、安徽涇縣等地被標注了金黃色圓點。去年年底開始,楊柏雲培育的近萬株大黃花蝦脊蘭被分批移栽到這些地方。
“在花的世界裡,感覺不到辛苦和累”
蘭花可在地上、樹上和石上生長,廣泛分布在地球除兩極和沙漠以外的每一個陸地生態系統中,是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楊柏雲說,能讓深谷幽蘭留下馥郁芬芳,是件很幸福的事。
楊柏雲投身蘭科植物研究,與學生時代的經歷息息相關。30多年前,他考入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被介紹到生物園勤工儉學。謙謙君子,幽幽如蘭,學校裡傾心蘭花的教授格外多。時隔多年,老先生們提蘭吟詠的場景仍令楊柏雲記憶猶新,從屈原的“紉秋蘭以為佩”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些故事讓他著迷,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
大學畢業后,楊柏雲回到江西。在南昌大學生物學系,他潛心治學,和蘭花一樣生根、開花、吐納芳華,相繼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模范教師和全國科普先進個人,被聘為中國植物學會理事兼蘭花分會常務理事、江西省植物學會理事長。
半生情系草木深,57歲的楊柏雲已兩鬢斑白,仍每天駐扎在實驗室。“在花的世界裡,感覺不到辛苦和累,因為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楊柏雲說,對極危蘭花的保護也同樣如此,把它們從瀕臨滅絕的邊緣拯救回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將其融入人們的生活,實現更深層次的保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2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