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美哉,西塘河畔

趙安華文/圖
2020年09月03日10: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江蘇建湖美麗的農村小區。

  一排排白牆黑瓦的兩三層樓群,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精心打造的綠色園區裡,每個園區都依河而建。這些新建村各具特色,每村文化主題不同,不僅保留了原有的鄉情風貌,還注入了新的時代元素,隨處可見蘇北水鄉文化的歷史積澱。這是我在江蘇建湖縣的恆東、收成等十幾個村走訪時看到的真實景象。

  建湖地處裡下河地區,當地人稱為西塘河畔。這裡四季分明,雨水豐沛,田塊整齊,溝渠交錯,幾十條彎彎的小河流淌不息,炊煙裊裊中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恬靜、安寧、祥和。這裡的鄉村非常注重教育,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西塘河畔的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十分嚴格,做好人、守好道,再窮也要有節操,絕不做出格出道的事,是這裡主要的鄉風民俗。學校教育更是如此,重德教育貫穿整個中小學過程。從這裡走出去的孩子勤奮、刻苦、守規矩、有正氣,這與當地鄉風民俗的熏陶和基礎教育密不可分。建湖有個號稱“鹽城第一庄”的大孫庄,人才輩出,精英薈萃,先后出過152個知名人士。建湖像大孫庄一樣有文化底蘊的村庄還有不少。

  在蘇北農房改善中,鹽城市委、建湖縣委在探索實踐中得出結論,讓農民留住鄉愁,就要保護好鄉村的文化。當地堅持借景規劃,依托村庄自然資源,空間布局上依河枕水,最大化保持原生態村庄風貌,充分彰顯裡下河水鄉特色,探索並找到了一條適合當地的好路子,既保住了鄉村記憶,又提升了百姓生活的品質。

  這些新建的農村小區實行社區化管理,每個小區都設有服務大廳,讓網絡多跑路、農民少跑腿,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幾乎每個小區裡都建有娛樂室、食堂、醫療服務站、鄉村事務調解室,條件好的村民小區還建有日間照料中心、康樂中心。在農民住房的戶型設計上,當地政府精心設計建筑形態、戶型結構,提供不同房型供群眾自主選擇,滿足大家多樣需求。例如,恆東村有56平方米、106平方米、120平方米等不同戶型的房子供村民選擇,其中,56平方米的二室一廳一廚一衛戶型用以給困難群眾托底﹔120平方米的四室一廳一廚兩衛戶型可供三代同堂居住。同時,這些住房十分注重細節,包括樓梯踏步的安全性、房間衣櫃的布置、陽台的封閉等,努力讓群眾住得滿意舒心。在配套服務上,將管道天然氣接入新型農村社區,在小區周邊為每戶安排一塊“微菜地”,以適應農民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

  當地領導介紹,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動農民集中居住的同時,他們針對當前農村的實際,探索實踐同步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准農田建設,推動土地條田化、農業農場化、耕作機械化,既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增強了農業吸引力,也帶動了村集體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建湖養殖業、種植業蓬勃興起,吸引了不少數億元農業投資項目,千畝魚塘、萬畝糧田的承包大戶越來越多,水產品銷至全國乃至國外。同時,承包大戶優先聘用當地農民,讓農民既享受到土地流轉帶來的紅利,也可通過出工獲得報酬。

  我走進一些農家,從鄉親們的談吐中和笑容裡感受著他們的幸福。“這裡的干部是帶著感情為鄉親們做事,你看我家漂亮吧,我們現在居住的環境,城裡人都羨慕!”西塘河畔多年形成的鄉風民俗融入到每一個新建的農村小區中,千百年來形成的鄉村文化在此傳承。

  一個個農村新建小區矗立在西塘河畔,讓建湖這顆黃海西岸的明珠更加美麗多彩。一湖千垛萬般情。美哉,西塘河畔!

(責編:余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