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長三角示范區一周歲:制度創新刷新“吳根越角”

巨雲鵬
2020年11月02日09:04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小字號

大江東.jpg

10月3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現場會在上海青浦舉行。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等共同出席,聽取示范區一周年的建設成果匯報。

一年前,2019年11月1日,這個橫跨滬蘇浙兩省一市,由上海青浦區、江蘇蘇州吳江區、浙江嘉興嘉善縣三地共同組成的示范區正式揭牌成立。這一年,示范區緊緊圍繞一體化制度創新,攥指成拳、改革攻堅,取得良好開局。

圍繞一體化制度創新,形成了32項具有開創性的制度創新成果﹔聚焦生態環保、互聯互通、創新發展和公共服務四大領域,全力推進60個亮點項目,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動能顯著增強”,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發改委主任、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主任馬春雷說,在示范區,“業界共治、機構法定、市場運作”的跨域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跨省域制定規劃,一張藍圖管全域

示范區總規截圖

6月18日,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江蘇省自然資源廳、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的網站上,出現同一份公示文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規劃范圍不大,包括青浦、吳江、嘉善兩區一縣﹔2400多平方公裡,因地跨三個省級行政區,參與規劃制定的部門著實不少,涉及“三級八方”。

“示范區總規,是國內首個省級行政主體共同編制的跨省域國土空間規劃,對長三角乃至全國都有示范引領作用。”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熊健說,多部門參與,尤要強調協同性,為了統一意見,涉及規劃編制的多方,共同形成廣泛參與、省級統籌、充分協同的工作機制。

不搞集中成片、大規模、高強度開發,推動存量用地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內涵提升。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張忠偉介紹,總規在治理方式上強調共建共享、共擔共贏,以期打破行政區劃藩籬和制度約束,建立標准理念統一、資源信息共享、管理執法一體、協商保障有力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翻閱總規,各項發展目標要求不低:研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例由現狀3%左右提升至2025年3.5%,2035年要達5%﹔單位建設用地產出由現在4.8億/平方公裡提升至2025年8億/平方公裡,2035年達到15億/平方公裡。

未來5年,單位建設用地產出將提升近70%,同時保持“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的空間感覺,江南韻、小鎮味、現代風的生活場景。

“通過規劃,將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域’”,馬春雷說,規劃目前已報國務院審批,規劃編制中,示范區還總結形成了跨省域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導手冊,促進一體化發展規劃在更大范圍內實踐和推廣。

打破行政邊界約束,讓市場要素自由流動

長三角示范區掠影。示范區執委會供圖

“原以為公司遷出上海要跑很多部門、遞交很多材料,沒想到幾天就辦好了。”一家電子科技企業要從上海青浦遷到蘇州太倉,公司負責人孫俊驊驚喜於辦事便利化。企業原有納稅信用級別等資質信息、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等權益信息均得以承繼,到了太倉不用“從頭來過”。

企業跨省遷移曾是件難事——奔波於兩地行政審批、市場監管、稅務和銀行等多部門,手續繁瑣、材料眾多。去年年底,國家稅務總局出台16項支持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舉措,明確規定長三角區域納稅信用級別為A級、B級的企業,因住所、經營地點在區域內跨省(市)遷移涉及變更主管稅務機關的,稅務機關可為符合相應條件的企業辦理跨省(市)遷移手續。

作為“試驗田”,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率先推動改革舉措落地。

“依托數據交互,納稅人向遷出地稅務機關申請后,各項數據傳輸到遷入地稅務機關”,上海市青浦區稅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實現了遷出手續即時辦,遷入手續“自動辦”,辦理時限最短縮至1個工作日。

優化企業自由遷移服務機制,是滬蘇浙聯合制定的《關於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要內容,不破行政隸屬,也能打破行政邊界約束,讓市場要素自由流動

科技人才及資金能不能在區域裡無障礙流動,科技人員能不能無障礙使用科學設施,科技治理成果能不能無障礙流動?對科技創新十分關鍵。”上海市科委總工程師陸敏說。

圍繞改革賦權、財政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新基建建設、管理和服務創新等,《若干措施》提出22條主要內容。“一體化作為區域協調發展高級形態,最大難點在於如何打破‘行政區經濟’束縛,打通要素流動‘看不見的壁壘’,形成統一高效的市場體系。”馬春雷說,涉及互聯互通、共建共享、要素流動、管理和服務創新的合計13條,約佔60%。

在政策指引下,示范區探索形成一批促進各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的制度安排。

針對跨省域人才資質認定標准不一,示范區出台《外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實施方案》,修訂《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証管理辦法》等制度,推動示范區海外人才同城化服務和專業技術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等,最大限度破除限制人才流動的門檻。

示范區探索開展金融同城化服務,出台“金融16條”,降低金融跨域交易成本,構建金融監管合作新模式,促進金融資本流動。

何立峰對此高度肯定,也提出更高要求:通過一體化制度創新,進一步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提升居民體驗度和獲得感

長三角示范區景色。 示范區執委會供圖

小女兒住在上海青浦,家在吳江黎裡鎮的陳鳳仙老人常去小住,身患糖尿病,她每次都要在吳江的醫院配好藥,快吃完時,還得惦記著回去。

如今她不用犯愁了。6月,三地醫保局簽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醫保一體化建設合作協議》, 9月,醫保一卡通2.0版在示范區率先開通。青浦、吳江、嘉善三地率先實現異地門診就醫免備案直接刷卡結算,參保人在示范區內異地就診時,醫保待遇與參保地一致。彼時,三地85家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接入門急診聯網結算系統,覆蓋參保人230余萬。

三地門診大病異地結算也聯網成功,尿毒症門診血透、腹透大病患者可在示范區內任何一家有資質的醫療機構就診結算,方便就近醫療,減少等候時間,醫療資源便利共享。青浦、吳江兩地還率先實現高血壓、糖尿病兩種慢性疾病的異地結算,“增強了示范區門診醫療保障能力,讓區內慢性病、大病患者異地就醫結算更便捷,像陳阿姨這樣經常往返異地的很得實惠。”青浦區醫保中心主任馮建珍說。

針對三地公共服務標准差異,一年來,示范區探索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共用新機制,形成第一批公共服務項目清單20項,涵蓋衛生健康、醫療保障、教育、文化旅游、體育、養老、交通、政務服務等八大領域。

除了“異地就醫免備案,基本醫療廣覆蓋”,還開通跨省公交線路17條,日均服務旅客出行近萬人次,票價由原來長途票10多元下降到公交票2元。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平台建設方案》出爐,示范區內7所中職學校統一開展跨區域招生宣傳、統一錄取手續,學分互認、中職學生可跨校選課、不同學校學習成果互通互認。

“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聯動機制,努力實現教育資源、產業資源和企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優勢相融,為示范區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陳建忠說。

發展創新經濟,率先探路新發展格局

示范區內一家企業的無人生產線。  巨雲鵬攝

馬春雷認為,還要破解好幾個難題,一是行政區劃不能成為發展的障礙,二是保護和發展、生態綠色與發展不能成為一對矛盾,“我們希望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在必要的要素投入基礎上,依靠更有經濟密度、有質量和含金量的產業,推動經濟更高質量的發展,有風景的地方要有創新經濟。”

在這一設想下,一年來,示范區創新產業加速集聚。28項產業創新類項目重點推進:華為青浦研發中心項目已於9月27日全面開工,建成后預計導入3-4萬名科研人才﹔國家重點支持的“關鍵戰略材料”,英諾賽科氮化鎵項目落戶吳江汾湖高新區,一期已建成。

“相較於傳統材料,氮化鎵半導體材料體積更小、能耗更低,在5G通訊、工業互聯網等應用市場潛力巨大”,英諾賽科工廠運營副總經理王培仁拿起一個基於氮化鎵芯片制造的快充設備,可讓手機30分鐘內快速充滿電,還可直接給筆記本電腦當充電器,“國內有強大的市場,訂單源源不斷”。長三角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和巨大的市場,對於這類新材料項目有極強吸引力。

全球市場萎縮下,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率先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長三角重要使命,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樣板間”,示范區率先“探路”。

“要進一步釋放空間的力量,激發市場的力量,落實好總書記要求,推動從項目協同到政策協同,再從政策協同到共同立法,形成共同行為准則和制度性安排。”張忠偉說。

一年來,一體化制度創新的紅利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今年前三季度,示范區兩區一縣合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8%,逆勢實現正增長﹔新增企業登記數量同比增長12.6%﹔實到外資同比增長31.8%

“一體化制度創新是示范區建設的初心使命和核心要義”,馬春雷說,示范區建設聚焦“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共性問題,進行系統性改革實踐,“去特殊化”,形成在長三角乃至全國可復制可推廣、具有普遍價值的區域協調發展制度成果。“堅持把生態優勢、文化底蘊轉化為匯集創新業態、高端人才的活力動力,讓最美生態孕育出最有活力的創新經濟。”馬春雷說。

(責編:余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