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11月3日發布。《建議》提出:“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針對“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在3日舉行的2020第九屆中國鹽城環保產業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作了分析。賀克斌表示,2017年到2019年這3年時間,我國PM2.5(細顆粒物)濃度持續下降、臭氧污染開始上升的態勢,越來越明顯。PM2.5和臭氧污染的協同控制,成為我國“十四五”及更長時期的一個重要任務。
上圖:河北省生態環境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加油站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管控工作的通知》,鼓勵各加油站錯時加油、卸油,減少臭氧污染高峰時段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圖為2020年7月1日晚,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一家加油站的工作人員在給車輛加油。(郝群英攝/人民圖片)
“十三五”以來我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明顯,但臭氧污染持續反彈
2013年,我國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標志著大氣污染防治進入新階段。2013年以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取得顯著成就。
“我國二氧化硫和酸雨等燃煤相關的污染,現在已經得到明顯的緩解。標志性的變化就是,酸雨面積上世紀90年代峰值期的時候佔國土面積30%左右,2019年已低於5%。”賀克斌說。
賀克斌展示了一張顯示經濟發展和污染物排放量關系的圖表(下圖):“從2013年以來,中國和美國一樣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喇叭口’的形狀,也就是在社會經濟發展,GDP、機動車保有量等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污染物的排放量、濃度明顯下降。這是非常好的一種現象。”
賀克斌介紹,在京津冀、汾渭平原這些地方的重污染,從2015年以來有了明顯的緩解,重污染的天數逐漸在減少。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019年跟2015年比,PM2.5的濃度下降23%以上。
“但是臭氧污染的問題逐漸上升,2015年以來上升了21%。污染天數、不達標天數的佔比,現在主要集中在PM2.5和臭氧,特別是臭氧污染的天數逐漸在增加。”賀克斌說。
“十三五”以來我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明顯,但臭氧污染持續反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顆粒物超標城市大幅減少,PM2.5濃度超標城市佔比從68.5%下降到47.2%。與此同時,臭氧濃度超標城市大幅增加,2019年達到30.6%。
“過去40年裡,中國針對全世界曾經出現過的三類典型的大氣復合污染開展治理,我們的基本態勢是:基本完成了酸雨污染治理,正在持續深入地做PM 2.5污染的治理,第三個任務是要盡快地遏制臭氧污染上升的趨勢。”賀克斌表示。
專家建議將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總量控制,作為下一步減排主攻方向
“2017年到2019年3年時間,PM2.5濃度持續下降、臭氧污染開始上升的態勢,越來越明顯。所以對‘十四五’的工作,中央領導有明確指示,要針對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開展工作。”賀克斌說。
研究表明,PM2.5與臭氧的生成存在著復雜的聯系,二者不僅具有共同的前體物,而且在大氣中通過多種途徑相互影響。PM2.5濃度處於較低水平時,太陽輻射增強,可能增加臭氧的生成﹔而PM2.5濃度在較高水平時,能減少臭氧的生成。因此,PM2.5與臭氧的協同控制具有艱巨性,是我國下一階段改善空氣質量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
跟臭氧污染密切相關的,主要有4種污染物:二氧化硫、PM2.5、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賀克斌說:“從2005年出現峰值以來,二氧化硫排放量在全國已經下降80%以上,PM2.5下降50%以上,氮氧化物下降在30%左右,揮發性有機物(VOC)剛剛開始呈現一點點下降的態勢。”
在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方面,雖然我國也做了一些減排工作,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溶劑的大規模使用,揮發性有機物成為一個主要短板。
實現PM2.5與臭氧的協同控制,核心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特別是揮發性有機物的減排。如果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比例不合適,也可能會引起臭氧濃度上升。
從2005年以來,我國一直在抓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總量減排。賀克斌等專家表示,“十四五”期間要不斷遏制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從污染物減排來講,現在正在制定的方案,可考慮把二氧化硫去掉,增加揮發性有機物,使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總量控制成為下一步減排的一個主攻方向。
相關研究表明,在不同階段,對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控制應有所側重。第一階段,要注重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配合削減、協同減排﹔第二階段,重點控制氮氧化物。
“PM2.5和臭氧污染的最終解決,是要大幅度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但是最近5到10年,應該注重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的協同控制。針對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的研究表明,開展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的協同控制,協同保持一定的比例,實現PM2.5持續下降、臭氧不上升或者有一定下降的目標,是可能實現的。”賀克斌說。
賀克斌介紹,北京2010年以來,由於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和氮氧化物減排的匹配,所以雖然臭氧濃度比較高,但是一直持平,沒有再上升,最近兩年還略有點下降。鄭州由於揮發性有機物的減排和氮氧化物的跟進嚴重滯后,所以這幾年臭氧上升非常明顯。成都PM2.5和臭氧濃度在最近5年實現了“雙下降”,核心是成都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實現了比較合理的比例。
從化學成分看,對臭氧形成最敏感的揮發性有機物成分中,最主要的集中在芳香烴、甲苯、二甲苯等物種上。芳香烴是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的重點物種。這些化學成分對應的工業領域,就是“十四五”及更長時間裡要加大力度實現減排和控制的。
“未來的思路是,要把對臭氧生成潛力和二次有機氣溶膠生成潛力兩個都貢獻大的那種成分挑出來,做精細化的成分排放清單,開展相關的工作。揮發性有機物的總量控制,將來還是要在行業、地域和化學成分針對性更強、更精細的情況下,實現科學治污和精准治污。”賀克斌說。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劉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