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江蘇  南水北調工程  為有源頭清水來

2020年11月20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江蘇省水資源南豐北缺,實現江水北調,是江蘇幾代人的夙願。1957年江蘇開啟“扎根長江、運河為綱、江水北調”的航程。

1961年12月,新中國大型電力抽水站——江都一站開工建設。經過四十余年的自主規劃、自主建設、自主管理,江蘇建成以400公裡京杭大運河蘇北段為主通道,以江都、泗陽、皂河等9個梯級樞紐為主節點,以沿線河湖水網為脈絡,包含20余座大型泵站、上千座水工建筑物,集防洪、排澇、灌溉、航運等功能於一體的江水北調工程體系。

從此,江蘇北部6市50縣的4000多萬人民群眾有了水安全屏障、水資源保障,內河航運水網越織越密。江水北調工程的成功,開創我國大型、跨流域、逆向引調水工程先河,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全面規劃建設實施提供了參考經驗。

面對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水生態退化的嚴峻形勢,2002年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在江蘇既有江水北調工程基礎上擴大規模、向北延伸。2013年,由13個梯級泵站構成的世界最大網絡化泵站集群建成投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工程體系和梯級格局,通過新建11座、改擴建3座大型泵站,提升調水能力﹔拓浚、整治沿線河湖,挖掘蓄水配水潛力,完善運河線、運河西線雙線供水系統。江水北調工程提檔升級,抽江規模擴大到每秒500立方米,年度總調水能力接近188億立方米,年均淨新增供水36億立方米。

統籌境內江、淮、沂沭泗來水和本地雨洪資源多水源配置﹔綜合城市生活與農業灌溉、航運與生態、省內與省外多需求保障﹔保障輸水時間、輸水水量、輸水水質多目標任務,實現了南水北調新建工程與江水北調工程的“統一調度、聯合運行”。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水近8年來,江蘇已累計向山東調水超47億立方米,同時,還為安徽洪澤湖周邊受水區提供穩定水源,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向河北、天津延伸應急供水提供支持,為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危機作出重要貢獻。

堅定貫徹落實“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原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投入133億元分兩輪實施305項治污項目,努力破解河湖水網供水的水質管控難題。短短十年間,南水北調輸水河道水體狀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80%以上,15個國家水質考核斷面持續穩定達到地表Ⅲ類水標准,沿線生態環境面貌顯著提升,一條條清水廊道、生態走廊正在江蘇北部大地上蜿蜒而成。

以泵站研究為主線,開展科技創新攻關,引進轉化先進技術,形成多項國際一流科研成果。匯聚世界最大泵站群,打造全類型“水泵博物館”,推動國內水泵和機電設備制造業提檔升級﹔通過推行“標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創建,不斷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有效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安全、平穩、高效運行,打造江蘇水利管理新品牌。

科學運用南水北調工程的綜合功能,全方位發揮工程效益:省內供水保証率進一步提高,防洪排澇能力得到加強﹔河湖航運條件得到改善,蘇北運河成為世界最繁忙的內河航道之一﹔沿線水質持續向好,水環境容量逐年提升,裡運河、大運河形成清水通道、生態綠廊,白馬湖、駱馬湖、潘安湖鋪展綠色畫卷﹔水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水利工程與園林景觀巧妙結合,京杭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十年建設、八年運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已經成為集生態環保、農業灌溉、防洪保安、交通航運、文化傳承於一體的跨流域調水工程體系,成為澤被南北、造福百姓的幸福工程。

古老運河走入新時代,南水北調謀劃新藍圖。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站在國家戰略規劃和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上,江蘇將進一步管好工程,用好工程,為全國南水北調大局、為加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數據來源:江蘇省水利廳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0日 12 版)

(責編:丁亦鑫、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