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新時代新步伐)

李宏偉
2020年12月29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中國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

  生態扶貧內容豐富,實現生態脫貧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通過參與工程建設獲取勞務報酬,也可以通過生態公益性崗位得到穩定的工資性收入﹔既可以通過生態產業發展增加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也可以通過生態補償等政策增加轉移性收入。

  當前,一些地方在生態產業扶貧過程中存在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扶貧產業持續發展能力低、扶貧產業同質化等問題。為了使產業扶貧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就要轉變扶貧觀念,兼顧生態效益﹔優化產業發展結構,整合產業發展資源﹔打造特色扶貧產業,賦能產業扶貧優勢。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各個地區要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走出符合自身生態特點的生態扶貧道路。

  怎樣推進生態補償扶貧、生態產業扶貧,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我認為,必須要在山水上做文章,不斷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和產業發展力度。近年來,福建省建甌市正是按照“兩山理論”指導實踐,堅持生態建設與脫貧致富有機結合,探索竹生態銀行、生態護林、產業扶貧、山水林田權流轉扶貧等脫貧致富新路徑,開創了一條“生態環境得保護、農民也要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因地制宜發展了林下經濟、森林旅游、光伏發電、生態修復等生態產業,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為基礎,採用“公司+基地+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以務工、土地租金、收益分紅帶動農民脫貧增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高質量脫貧。2020年數據顯示:建甌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完成投資3.23億元,全面完成建溪流域建甌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村面源污染源綜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生態功能提升、廢棄礦山綜合整治與地災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程“五大”工程項目。僅完成林權贖買的土地就達5.1萬畝、林分改良0.24萬畝,激活林業產業支撐的源頭活水,增強了生態扶貧的“造血”功能,有效解決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問題。

  生態扶貧要在對資源稟賦科學把握的基礎上,對群眾意願精准了解的前提下,聚焦目標,久久為功堅持下去。唯有如此,才能見實效、有成效,脫貧攻堅底氣才能更足。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通過生態扶貧,中國不僅改善了廣大農村地區的村容村貌,也使得貧困戶脫貧致富,成功“摘帽”,可謂一種共贏的局面。未來,在生態產業扶貧中,我們還要不斷提升生態產品深加工水平,搭建展銷平台,搞好產業風險評估,提高市場競爭力。此外,還要積極推進生態銀行、林權抵押、企業自主經營等融資模式,引導更多資本投入生態產業扶貧,讓脫貧更有底氣,更有成效。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責編:丁亦鑫、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