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推進生態修復 呵護地球家園

2021年08月09日09: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作為埃姆舍公園計劃的一部分,曾經的蒂森鋼鐵廠已被改造為生態景觀公園。
  本報記者 李 強攝

  南非姆普馬蘭加省森林景觀。
  本報記者 呂 強攝

  志願者在菲律賓拉斯皮尼亞斯清理海灘。
  新華社發

  韓國西海岸有大面積的灘涂。圖為人們在韓國西海岸舞衣島海邊的灘涂玩耍。
  本報記者 張 悅攝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世界各國紛紛採取措施,推進生態修復工作,更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讓良好生態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德國 

  河流新生助力城市發展

  本報記者 李 強

  流淌在德國北威州魯爾區的埃姆舍河全長約80公裡,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但它曾是德國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被稱為“魯爾下水道”。經過30余年的生態修復治理,如今這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埃姆舍河的命運,與當地歷史同頻共振。19世紀上半葉,煤炭和鋼鐵產業的發展拉開了魯爾區工業化的序幕。拔地而起的礦井塔、日夜燃燒的煉鋼爐,以及源源不斷涌入的工人和新建的住宅,推動魯爾區發展成為德國的工業重鎮。

  然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埃姆舍河承受的環境壓力也越來越大。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日夜不停排入河中。同時,由於煤炭開採導致地面沉降,埃姆舍河河床受到嚴重破壞,多次出現河流改道、淤塞甚至倒灌等情況。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魯爾區產業轉型的推進和當地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恢復埃姆舍河流域生態成為迫切任務。1989年,北威州政府以舉辦國際建筑展為契機,制定了“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計劃,並將埃姆舍河生態修復工程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

  埃姆舍河生態修復工程是一個集污水處理、防洪、住宅開發、生態景觀設計及空間規劃於一體的綜合項目。這一工程持續時間長達30余年,至今仍在進行中。項目預算超過45億歐元,是歐洲規模最大的河流整治項目之一。

  污水治理是工程的首要任務。北威州先后投資17億歐元,建設了4個大型污水處理廠,之后又沿河道開辟了一條地下集合渠,實現雨污分流。該排污系統干支線合計長達400公裡,覆蓋范圍430平方公裡,惠及180萬居民。為徹底根除埃姆舍河河床內歷史積存的污水,工程還特別引入了“污水電梯”,在地下45米深處建設泵站,將污水抽至地表進行處理。同時,河道兩岸也種上綠植並設計了防護帶和雨水蓄水池,既改善了河流水質又美化了河道景觀。

  在埃姆舍河修復治理過程中,創立於1899年的埃姆舍合作社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機構由當地市政部門及工業企業合作創立,是一家合作社性質的企業。作為德國第一個流域管理機構,埃姆舍合作社不但專職負責河流污染治理,還負責調配水資源,統籌管理排水、污水處理及水質管理等工作。其運營資金60%源自政府征收的污水處理費,40%由煤礦和其他企業承擔。

  經過數十年治理,埃姆舍河當前的水質和生態已經取得根本性扭轉,在部分恢復自然狀態的河道,重新出現了百年未見的魚蝦。2010年,埃姆舍河獲頒“德國年度景觀河流”稱號。河流的生態修復治理也帶動了沿河地區的發展,該區域原先的老舊房屋因環境改善而增值,一批新的地產和商業企業看到了商機也紛紛前來投資。

  根據“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計劃,修復工作不止於河流治理,而是延伸至工業遺產改造。以埃姆舍河為主線,沿線數十個廢棄煤礦、鋼鐵廠、焦化廠、儲氣罐等被接連改造為生態公園、博物館、文創空間和運動場館。一處露天污水處理池不但被改造成公園,設計師還創造性地將廢棄的水泥管道再利用,建成獨具特色的賓館。當地以此為主題開發的“工業遺產之路”旅游項目,如今已成為歐洲最著名的工業旅游項目之一。

  2010年,曾經污染嚴重的魯爾區,被歐盟授予“歐洲文化之都”稱號。“埃姆舍河修復工程不僅僅是一個污水處理項目,河流的新生也是該地區城市發展的動力。這一工程可以成為歐洲的一個典范。”埃姆舍合作社主席烏爾裡希·帕策爾說。

 

  韓國 

  潔淨灘涂推動可持續發展

  本報記者 張 悅

  韓國三面環海,特殊的地理位置讓韓國西海岸和南海岸擁有廣闊的沿海灘涂。作為陸地和海洋的交匯空間,灘涂在調節氣候、淨化海岸環境、發展水產養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價值。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韓國經濟發展,農業和工業用地需求不斷增加,大批灘涂因圍填海活動逐漸消失。韓國海洋水產部資料顯示,2018年韓國灘涂面積為2482平方公裡,較1987年減少22.5%。伴隨著灘涂消失的還有生態系統淨化能力出色的沙蠶、海葵、縊蟶等底棲生物。首爾大學地球環境科學部教授金宗聲表示,位於韓國西海岸南陽灣一帶的灘涂曾經盛產縊蟶,后來灘涂消失,縊蟶也難覓蹤影,因此導致約900億韓元(1人民幣約合173韓元)的經濟損失。

  上世紀90年代末,韓國社會對於灘涂生態價值的認識大大提升,政府開始採取保護措施,通過設立濕地保護區等方式對灘涂進行保護。同時,韓國政府還積極開展沿海灘涂修復工作,清理灘涂上的廢棄養殖場和鹽田,改造防潮堤,推動灘涂生態環境恢復到適合海洋生物健康生長的水平。2010年到2018年間,韓國完成了11處灘涂的修復工作。目前韓國正在對6處灘涂進行修復,計劃到2025年完成20處灘涂修復工作。

  2018年,韓國海洋水產部頒布“灘涂生態系統修復中期計劃”。該計劃顯示,灘涂修復每年平均可產生195億韓元的經濟效益。據韓聯社報道,位於韓國西海岸的江華郡在完成灘涂修復工作后,丹頂鶴、琵鷺等珍稀鳥類重新出現在灘涂上。韓國海洋水產部近日的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至2020年,韓國共發現海洋生物7619種,較上一次調查周期增加64%。這次調查還發現,由於灘涂生態系統得到改善,韓國西海岸和南海岸吸引了被列為世界瀕危鳥類的黃嘴白鷺前來棲息。

  生態修復的同時,如何對灘涂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2019年1月,韓國海洋水產部推出《灘涂及周邊地區可持續管理和修復法》(簡稱《灘涂法》),旨在“維持灘涂的生產性和健康”,從而實現可持續利用等目標。2020年1月開始,《灘涂法》正式實施。

  《灘涂法》將符合環境標准的灘涂認定為“潔淨灘涂”,並允許其生產的水產品包裝貼上“潔淨灘涂水產品”標識,以促進水產品消費﹔同時,對達不到標准的灘涂實施恢復工作。此外,該法案還將灘涂管理區、進行灘涂復原的相鄰地區和海洋保護區等指定為“灘涂生態村”,要求政府和地方自治團體為促進灘涂生態旅游實施相關教育、旅游資源調查和可持續利用等政策。

 

  秘魯 

  生態修復讓退化土壤重獲生機

  本報記者 朱東君

  秘魯的坦博帕塔國家保護區內,曾經的非法金礦開採點迎來了野生動物的回歸。2020年,保護區共完成150公頃因非法開礦受損嚴重土地的修復工作,並有望於今年底完成455.5公頃的修復目標。“我們正在努力扭轉這一區域環境惡化的趨勢,修復退化的生態系統,提升環境質量,並創造綠色就業機會。”秘魯環境部副部長卡斯特羅表示。

  坦博帕塔國家保護區坐落於秘魯東南的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設立於2000年,面積超過27萬公頃。這裡生長著茂密的亞馬孫原始森林,以生物多樣性聞名。但這一地區也有著100多年的淘金史,開採規模的急劇增長給當地生態系統帶來沉重負擔。1985年至2017年,當地近10萬公頃森林毀於金礦開採。因大片礦區與坦博帕塔國家保護區相鄰,一些開採者甚至侵入保護區內進行非法採挖。同時,非法金礦開採點多用汞來煉金,對水和土壤造成極大污染。

  為了保護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秘魯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打擊非法開採,同時推動開展生態系統修復工作。2015年,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金礦受損地貌修復項目啟動。科研人員利用無人機勘測拍攝,繪制出細化地圖。高分辨率的圖像為專家確定修復區域、土壤類型,以及種植樹木的種類、數量和地點等提供了重要參考。隨后專家團隊前往現場,採集相關的基礎數據,並調查當地污染情況。

  “生態修復需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亞馬孫科學創新中心造林項目負責人卡瓦尼利亞斯說。對於該地區的生態修復來說,首要任務是盡快恢復森林植被,使其能夠健康生長。在這種原則的指導下,修復團隊在修復區域混合種植了13種本地樹木,其中包括快速生長的樹種,以盡快擴大植被覆蓋范圍﹔也有適於動物生存和自然再生的樹種,以期在增加植被的同時恢復生態多樣性。多種修復舉措並用,讓越來越多受損土壤重獲生機。

  上世紀80年代,秘魯政府開始啟動本國的生態修復工作。1994年,秘魯頒布流域管理和土壤保護國家計劃,旨在通過植樹造林,保護水和土壤,提高農業生產能力。2000年以后,該國又出台林業和野生動植物法及國家造林計劃等,繼續推動生態修復不斷發展。2018年,秘魯政府發布森林生態系統和其他野生植被生態系統修復准則,旨在規劃、實施和監測生態修復相關計劃方案和活動等。依據該項准則,公共部門、私營企業等都可以參與生態修復工作。

  此外,秘魯也積極參與生態修復國際合作,支持地區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工作。2014年,秘魯成為“20×20倡議”的發起國之一。這一倡議由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主導,目標是到2030年修復該區域5000萬公頃退化土地。其中,秘魯承諾恢復320萬公頃退化土地。在該倡議框架下,還開展了“土地加速器”計劃,邀請初創公司、專家學者和投資者共同參與修復工作。今年4月,“土地加速器×秘魯”計劃啟動,入選的27家初創企業涉及農業、環境和旅游等領域。組織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促進生態修復、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埃塞俄比亞 

  植樹造林應對氣候變化

  本報記者 呂 強

  在埃塞俄比亞,一場全國性植樹活動正在進行中。這是自2019年發起“綠色遺產”行動以來,埃塞連續第三年開展全國性植樹活動。為此次植樹活動,埃塞政府共准備了70億株幼苗,除了完成本國今年60億株的植樹目標外,還會與鄰國分享10億株幼苗。“面對氣候變化給地區和全球帶來的嚴重威脅,我們需要攜手應對挑戰。”埃塞農業國務大臣薩尼·雷迪表示。

  埃塞地處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緣向草原過渡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作為非洲第二大人口大國,該國經濟比較依賴農業,而農田擴大、過度放牧及人口的快速增長讓自然資源不堪重負,森林和土地出現嚴重退化,進而導致干旱和貧困的惡性循環。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世紀初期,埃塞約有35%的國土被森林覆蓋,但到2000年,該國森林覆蓋率已下降至4%左右。埃塞政府意識到,如果不加以遏制,土地和森林退化將對國家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要保持經濟增長並實現發展目標,保護現有森林及恢復森林植被至關重要。

  在努力制止過度砍伐的同時,埃塞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推動恢復森林植被。2018年,埃塞發布了第一部全國森林植被恢復潛力報告,指出佔埃塞國土面積73%的8200多萬公頃土地可以從森林植被恢復中受益,強調要進行跨部門協調合作,做好植樹造林工作。報告同時制定了森林植被恢復方案及優先級地圖,並按照環境生態的破壞情況將1100萬公頃土地作為重點恢復地區。根據該報告,如果這些區域得以恢復,將會創造數十萬個就業機會,使森林相關產業對埃塞GDP的貢獻增加一倍。森林植被恢復和森林保護工作也成為該國實現到2025年成為中等收入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植樹造林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聯合國環境署非洲辦事處主任庫丹普表示,非洲國家應迅速行動起來,提高氣候變化抵御能力,並落實森林恢復等各項氣候應對戰略。“作為受氣候變化影響極為嚴重的大陸,非洲應該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積極引領者,並將這一行動作為未來的首要任務。”

  為了防止撒哈拉沙漠進一步擴大,2007年非盟發起“綠色長城”計劃,埃塞成為11個參與國之一。各國計劃從西非到東非種植一道寬15公裡、長約8000公裡的樹林帶,在防止沙漠擴大的同時,也為沿線民眾提供糧食安全保障及就業機會,以期實現生態和社會治理雙重功效。截至目前,埃塞已經為該計劃提供超過50億株幼苗,完成15.1萬公頃土地的重新造林,開墾了近80萬公頃梯田,是該計劃中恢復樹林面積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6.2萬人得到了相關培訓,累計創造了21.8萬個工作崗位。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9日 17 版)
(責編:王仁宏、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