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生生不息  多樣保護

刁星彤
2021年10月19日05: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金絲猴在神農架國家公園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山林中活動。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這是架設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的遠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野生東北虎影像(視頻截圖)。
  新華社發

  在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拍攝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
  新華社發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志願者在流亭街道白沙河入海口濕地通過放歸鳥類、安裝紅外線相機、清除違禁網具等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圖為志願者在放歸救助的雕鸮。
  王海濱攝(人民圖片)

  福建省寧德市寧國縣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后,承擔著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功能。圖為雨后寧國縣后垅村,古村落與自然生態相融合。
  林祖賢攝

  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江蘇省東台市條子泥濕地一景。
  李東明攝

  作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擁有高等植物種類約3.5萬種,居世界第三位﹔哺乳動物686種,特有率居世界首位。同時,中國也是作物遺傳和林木遺傳資源大國。近年來,中國實行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成果不斷涌現:建立動植物基因庫、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優化就地保護體系、完善遷地保護體系、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加強執法監督、倡導全民行動……

  

  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近幾年,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法律法規體系越來越完善。2020年,新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修訂《動物防疫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漁業法》等法律法規,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自2015年起,中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持續加大對破壞及危害生物多樣性等違法活動的監督檢查力度,不斷跟蹤評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執行進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會強說。

  迄今,中國生態保護紅線涵蓋了約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已得到有效保護。長時間、大規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護修復濕地,生物遺傳資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

  植物保護體量增大

  最近,中國野生植物保護有了新進展。2021年9月7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頒布了新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以下簡稱新《名錄》)。

  參與新《名錄》修訂的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顧壘介紹,新《名錄》最直觀的改變就是保護植物的體量大大增加。舊名錄中列入了約284種植物,而新名錄列入了455種和40類。這裡的“類”指的是整科、整屬或整組列入的植物,例如桫欏科(小黑桫欏和粗齒桫欏除外)、重樓屬(北重樓除外)和山茶屬金花茶組。把“類”換算成“種”,整個新名錄的物種數大約有1101種,是舊名錄的4倍。

  “新名錄的變化不隻有增加體量,還有得到保護的物種因為分布廣、數量多、種群穩定、分類地位改變等原因,而降級或退出保護名錄。”據顧壘介紹,此次新《名錄》的修訂共有3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32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從名錄中刪除。另外,還有13種原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調降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比如獨葉草,因為當年調查的不完善,沒有對其數量有清晰的了解。

  “雖然從數量上看,新增的保護數目要大於刪除的數目,但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這是我國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進步——意味著會有更多資源的投入,並且把有限的保護資源集中到真正需要保護的物種上,避免浪費。”顧壘說。

  各地加大對瀕危野生植物的拯救和保護。浙江省林業局發布的“十三五”期間浙江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成效顯示,浙江野生植物物種持續增長,野生植物物種新發現、分布新紀錄華東最多。截至2020年底,浙江野生植物調查發現景寧青岡、鳳陽山莢蒾、浙南木犀、仙霞嶺大戟等81個新種、112個新紀錄,其中朝鮮白檀、短果芥、盤珠鹿藥等7個為中國新記錄,黑種豇豆、大花鬼針草等4個為中國大陸新紀錄。據科研人員介紹,在泰順縣烏岩嶺自然保護區發現的新物種浙南木犀,為研究東亞木犀屬植物自西南向東北方向遷移與演化提供了新線索。

  在雲南局部地區海拔1300至1500米向陽的溝谷潮濕山地上,生長著一種有“植物中的大熊貓”美譽的高大喬木,其樹枝高聳入雲,樹冠亭亭如蓋——華蓋木。這個古老的樹種已經在地球上生活超過1.4億年,高可達40米。

  據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常務副州長李先祥介紹,文山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眾多相對獨立的小生態體系,在第四紀大陸冰川侵襲時為區域內物種提供了天然的安全屏障,成為眾多珍稀古老物種的“避難所”。截至目前,文山州境內發現並保存了世界上僅剩的10株野生華蓋木。

  除了華蓋木,文山州還分布有伯樂樹、金錢槭、水青樹等眾多國家級保護植物,西疇青岡、古林箐秋海棠等珍稀極小種群植物。為了保護好這些珍稀物種,文山州一方面持續開展就地保護工作,建成1個國家級、6個省級、1個州級自然保護區﹔另一方面大力推進遷地保護工作,建立了西疇香坪山珍稀木蘭園,現有珍稀瀕危樹種30科147種﹔同時,積極開展離體保存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離體保存野生植物種子600余種。

  動物保護手段豐富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 自2016以來,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牽頭啟動紅外相機觀測網絡建設,以典型生態系統為重點,兼顧珍稀瀕危物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的核心分布區和主要地理分布區域,在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74個紅外相機觀測樣區,布設紅外相機4400余台。“紅外相機可以在不打擾野生動物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幫助我們了解動物的標記領地、覓食、交配、哺乳、集群等生活習性和活動節律。”程會強研究員介紹道。

  劃定生態紅線、建設國家公園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地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試點區跨吉林、黑龍江兩省,是中國東北虎、東北豹種群數量最多、活動最頻繁、最重要的定居和繁育區域,也是重要的野生動植物分布區和北半球溫帶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自2017年試點開展以來,園區內監測到新增幼虎10隻、幼豹7隻,與試點前相比,巡護裡程增長4.02倍,獵套遇見率下降94.55%。完善野生動物救助體系,成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2處、基地4處,救助動物41種188隻。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密不可分。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是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的兩大策略。就地保護在保存種質資源實體的同時,也保留了其原生境和棲息地及伴生物種。藏羚羊保護是就地保護的經典案例,當地政府通過建立保護區、打擊盜獵、立法公約等方式對其進行保護。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我國藏羚羊數量已增至約30萬隻,保護級別從瀕危物種降級為近危物種。

  遷地保護可以在就地保護存在面積不夠、應對能力不足和關鍵物種不在保護地等一系列問題時,使野生物種的種源得到保存。北京科學研究院院長鄭煥敏介紹,目前,我國麋鹿數量已從最初的不足100隻擴大到9000余隻,分布地已從最初的2個重引入項目地發展到83個種群棲息地。

  “由國家進行頂層設計、由區域落實相關政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是非常獨特的,這種‘大框架+小細節’的中國經驗可以更科學、更完善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程會強介紹。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