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人的故事 感人的力量(美麗中國)
圖①、圖②、圖③: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丹頂鶴。 |
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丹頂鶴。 |
|
在江蘇中部沿海,有一片美麗的濱海濕地—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從四面八方吹來,蘆葦蕩隨之起舞。這裡是丹頂鶴越冬的家園,也是它們遷徙路線的最南端。
10月中下旬,野生丹頂鶴將陸續由北向南飛。循著丹頂鶴的腳步,來到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這裡,蘆葦蕩直接天際,丹頂鶴、白枕鶴、東方白鸛集群嬉戲,凌波踏來、振翅飛去。
“為何片片白雲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輕聲訴說,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腦海中響起這熟悉的旋律。上世紀80年代,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廣為傳唱,訴說著我國第一位環保烈士——徐秀娟保護野生動物奔跑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動人事跡。
“他們的故事,村裡人都記著”
“徐秀娟姐弟倆在我們村長大,他們的故事,村裡人都記著。”說起徐秀娟,黑龍江扎龍滿族村黨總支書記蒼義鐸的聲音有些哽咽。
“他倆的父親徐鐵林是第一代養鶴人,也是扎龍鶴類馴養繁育中心的創辦人之一,母親黃瑤珍也在扎龍保護區工作。”56平方米的滿族民居,曾住著徐家全家人,還曾被徐鐵林騰出大半,用作保護區辦公場所。
1981年,剛滿17歲的徐秀娟隨父進入扎龍保護區工作,進入鶴場第三天,她便能獨立圈養小鶴。又過一年多,她就已經掌握了丹頂鶴、白枕鶴、蓑羽鶴飼養、放牧、繁殖、孵化、育雛的全部技術。
“其實,聰明的娟子跟著她父母,從小就熟悉了這些鳥類的習性。”在徐家屋子隔壁,便是蘆葦圍成的鶴舍。“這裡靠近煙囪、緊挨火牆,冬暖夏涼。”蒼義鐸說,“徐鐵林最初是漁民,捕魚時發現的受傷鳥類,他都會帶回家療好傷,再放歸。他一吹口哨,有些鳥兒還會飛回來。”
在保護區的出色工作,讓徐秀娟很快得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的推薦進修資格。“我不相信,女子不能干一番事業!”徐秀娟曾在日記中寫道。讀書期間,原本兩年的課程,硬被她壓縮到一年半完成﹔為了與國際同行交流,徐秀娟選修外語,將唯一的那本《英漢詞典》翻到卷邊兒,終於達到了能用英文撰寫養鶴日記的水平……
1986年5月,畢業后的徐秀娟被選派前往鹽城支援創建珍禽自然保護區。“她將3顆鶴蛋裝進一個手提包。”2000多公裡路程、3天3夜輾轉多地,徐秀娟用一個人造革包、一個暖水袋、半斤脫脂棉、一個體溫計,悉心照料著3顆鶴蛋。火車上斷了開水,她就將鶴蛋貼身揣在懷裡。就這樣,鶴蛋被成功帶到江蘇鹽城。
在鹽城,經過徐秀娟和同事們的日夜堅守,31天后,從一隻蛋殼裡發出“篤”的一聲輕響——丹頂鶴在越冬地首次孵化成功,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空白。3隻破殼而出的小鶴,分別取名叫作龍龍、丹丹和莎莎。
當上了“鶴媽媽”,徐秀娟更加忙碌了。時值夏日,她白天蹲守在悶熱的育雛室中看護小鶴,晚上為了防止蚊虫叮咬,就將小鶴放在自己帳子裡照顧﹔到了冬天,她行走在暴風雨中的蘆葦灘上,為小鶴們覓食。第八十三日齡的那天早上,她照例帶著3隻小丹頂鶴在外學習飛行。小鶴們在嬉戲玩耍中突然沖天飛起,翱翔在保護區的藍天上。
在鹽城保護區工作的短短1年零4個月中,徐秀娟寫出了《越冬地丹頂鶴的半散放飼養》《高氣溫對丹頂鶴雛鳥的影響》兩篇論文以及散文《灰椋鳥》。在1986年第三屆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會議上,她宣讀的論文,令台下的老專家也不住稱贊。
“她的人生定格在永恆的時間,她的精神化為生命的延續”
1987年9月16日,這個真實的故事寫下了一個悲傷的結局。
為了找回飛走的白天鵝“黎明”,徐秀娟顧不得尚未病愈的身體,堅持在茫茫草灘四處尋覓。當聽到復堆河西有天鵝的叫聲時,她趕緊和同事一起游向對岸。快到河中間的時候,她漸覺體力不支。此時兩位男同事已經游到對岸,立即要求她趕快回去。
心系天鵝安危,徐秀娟怎麼甘心坐在一旁等消息?等同事們遠離后,她又獨自一人返回河邊。面對這條30多米寬的復堆河,她再次躍入河流之中。然而持續的勞累沒能讓她堅持到對岸,河水無情地吞噬了23歲的年輕生命。“娟子!娟子……”不論人們怎麼呼喊,卻再也找不見徐秀娟奔忙的身影了。
“徐秀娟的人生定格在永恆的時間,她的精神轉化為生命的延續,一座生態環境保護的豐碑永遠屹立在人們的心中。”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黨組書記王甫同告訴記者,1987年9月23日,保護區所在地新洋港鎮舉行了徐秀娟的追悼會,近千人趕來悼念。她也是我國第一位殉職的環保烈士。
當徐秀娟去世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時任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奇波爾德博士給徐秀娟的父親寫信:“我永遠忘不了您心愛的女兒所做的出色工作。每當我望著天空中的鶴,總會想起她那已獲得自由的靈魂。”
姐姐去世后,弟弟徐建峰放棄了在市區的工作,來到扎龍自然保護區,一干就是18年,從護鶴員到保護區鶴類繁育中心副主任,他飼養繁育了上百隻丹頂鶴。
2014年4月18日,徐建峰像往常一樣,蹚水2公裡深入濕地腹地考察散養丹頂鶴的繁育情況,驚喜地發現了散養丹頂鶴的鶴巢。“可別把鶴巢給燒了!”第二天,因正值野外大荒火高發季,徐建峰丟下一句話,一早就隻身趕往濕地盡心看護。回程途中,徐建峰的摩托車失控撞入水溝。在姐姐犧牲27年后,徐建峰也犧牲在護鶴路上,年僅47歲。
“希望能夠到基層,完成父親和姑姑的遺願”
兩位家庭成員先后因同一工作殉職,但“養鶴世家”的前行之路仍在延續。徐建峰的女兒徐卓畢業后,回到扎龍,加入了爺爺、父親和姑姑的隊伍,成為第三代“養鶴人”。
徐卓本想著,畢業后去南方從事園藝工作。可爸爸徐建峰的突然離世,讓這個1993年出生的女孩兒有了新的信念。她決定,轉學到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希望能夠到基層,完成父親和姑姑的遺願。”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這是徐卓入學時的誓言。
一年半的時間裡,徐卓完成了新專業3年的課程。畢業時,她以專業第六名的成績,獲得了保送研究生資格,她卻選擇了放棄。“我想盡快去保護區工作,也想早些回去照顧我的家人們。”
在扎龍保護區工作期間,徐卓常常穿著大水衩,坐著水八輪拖拉機,鑽蘆葦,蹚沼澤,做荒野調查。
2018年,徐卓請了半年假,成功考取東北林業大學的在職研究生。“光有愛心不行,還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徐卓說。
“那時候,徐卓的眼睛始終是紅的。”2020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正值徐卓畢業前夕。“白天保護區的工作絲毫不耽誤,晚上要去防疫卡點執勤,后半夜趕寫碩士畢業論文,每周還有三四天的早晨,要送生病的爺爺去醫院。”
“他們一家子性格都很像。不為困難找理由,隻為困難找辦法。”徐卓的研究生導師吳慶明說。
“向烈士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更好地守護丹頂鶴的家園”
烏裕爾河下游,無數小型淺水湖泊星羅棋布,中間是一大片永久性季節性淡水沼澤地,在空中俯瞰仿佛鑲嵌在鬆嫩平原上的一顆綠寶石。
這裡便是故事開始的地方——扎龍濕地,中國北方同緯度地區中保留最完整、最原始、最開闊的濕地生態系統。“這裡的濕地蘆葦最高的達到3米,人類難以穿越,豐美的蘆葦、沼澤和塔頭苔草,為珍貴水禽的生存和繁衍創造了優越條件。”保護區管理局鶴類繁育和野化區服務中心副主任張顯光說。
隨著技術的進步,保護區的管護工作正向精細化、智能化發展。據介紹,近兩三年,每個管護站都配齊了巡護車輛和義務保護員,實現了網格化管理,還增配了定位儀、無人機等巡護設備。
“我們向烈士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更好地守護丹頂鶴的家園。”王甫同介紹,在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老中青三代繁育和環保工作者共同守護著“鳥類的天堂”,將《一個真實的故事》續寫下去。他們中有和徐秀娟共事過的呂士成,有數十年堅守崗位的陳衛華,更有帶來最新專業知識的95后於慶豐等。經過幾代人的接力奮斗,保護區丹頂鶴的人工馴養、育雛及繁殖等系列工作全部完成,相關科技成果多次填補國內空白。
■游覽貼士
扎龍生態旅游區
扎龍生態旅游區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園區內湖澤密布,葦草叢生,棧橋縱橫。公共交通便捷,可從齊齊哈爾市乘公交車抵達,同時園區外設有免費停車場。
5至10月是扎龍生態旅游區的參觀旺季。“野化放飛訓練”是旅游區的特色活動,每次放飛20—30隻丹頂鶴,持續時間2—3分鐘。建議提前抵達放飛現場。放飛展示時間淡旺季間差異較大,游客入園后可查閱通告,提前了解時間。另一方面,旅游區內的游船服務自成特色,可穿梭在蘆葦蕩中,深入觀賞景色。
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
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區位於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也是國家生態環保科普基地和全國林草科普基地。
在位於旅游區內的丹頂鶴救護繁育中心,常年生活著人工繁育的丹頂鶴。每天上午10點半和下午3點半,隔著幾米遠的保護距離,游客們可以靜靜觀賞它們野外訓練的狀態。
11月,第一批野生丹頂鶴從北方飛來之后,游客會不時看到它們從頭頂掠過的場景,還能去觀鳥屋進行觀鳥活動,近距離觀察它們展翅飛翔的樣子。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0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