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氣候智慧型草地管理”項目創新科研組織模式

把固碳減排技術送到牧民家(創新故事)

李  鵬
2022年11月18日09: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跟著中國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的專家參加項目,每年節省飼草支出1.2萬元,牲畜高效養殖增收1.4萬元,加上項目生態獎補績效資金,每年增加的收益超過3萬元。鄰居們看到我們家草場長得好,牛羊膘肥體壯,都跟著我們學技術,排著隊申請加入項目呢!”盤算這幾年的豐收賬本,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默勒鎮海浪村的牧民萬東主才高興不已。

  萬東主才說的項目,是由全球環境基金(GEF)支持、世界銀行與農業農村部共同實施的“氣候智慧型草地管理”項目,這是我國目前草地領域資助額度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項目一改過去以科研單位為主的傳統模式,採用牧民提問題、專家出方案、牧民去實踐、專家再評估、科研再創新、應用再提升的新型科研組織模式,產學研教推融為一體,讓草原變得更美、牧民收入變得更多。

  我國天然草地面積近40億畝,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草原畜牧業發展和牧區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同時,草地生態系統碳庫佔全國自然生態系統總碳庫的31%,草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在實現“雙碳”目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聚焦草地固碳減排、草地生產力提升、牧民生計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增強4個方面進行設計。”農業農村部生態總站首席專家王全輝表示,項目的實施既保護了草原生態安全,又提升了草原生產力水平,為在牧區開展鄉村振興提供了新思路。

  據介紹,該項目目標主要是在高寒草地試點開展氣候智慧型和牧民參與式草地生態系統管理技術示范,並進行基於實証的生態補償政策試點研究,以提高草地生產力和草牧業生產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同時保護草原生物多樣性,提升草地固碳減排等生態服務功能,實現人—草—畜系統協調發展等。項目由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張英俊擔任首席科學家,帶領相關專家從牧民生產實際出發凝練技術措施,提出春季休牧、免耕補播、圈窩種草和健康養殖等項目活動。

  “以免耕補播為例,我們選用青藏高原鄉土草種,春季土壤解凍后,在退化草地上通過免耕播種機一次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聯合作業方式進行改良,盡可能減輕對草地原生植被的破壞,從而提高牧草產量和土壤固碳能力。”張英俊介紹。項目由牧戶擔當執行主體,同時從草地生產力、生物多樣性、固碳減排、環境評估和牧民增收等多方面對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估,根據結果再對應用技術進行優化,始終圍繞需求側實際,不斷提升技術供給的精准性、有效性。

  技術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教授黃頂從基線調研、技術方案設計到實施組織,至今已在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藏高原上工作了5年。“我們將室內控制試驗、野外小區試驗研究結果熟化成輕簡化實用技術,將在草原上取得的科研成果留在了牧民家裡,既讓牧民感受了科技帶來的實惠,也增強了牧民保護生態的自覺性。”

  默勒鎮瓦日尕村黨支部書記郭永光介紹,自2020年開始,瓦日尕村共有35戶牧民主動參與該項工作,通過3年技術應用,平均每戶每年減少外購飼草料6噸,草地生產力提高為草食家畜安全越冬提供了保障。牧民也驚奇地發現,草地植被高度的增加降低了草原鼠害發生的風險,高原鼠兔洞口平均密度由每公頃2000多個下降至50多個。連續3年碳匯監測結果表明,項目實施區草—畜系統每年固碳減排近10萬噸,為草地實現“雙碳”目標創新了途徑。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18日 18 版)
(責編:王仁宏、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