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山東日照,有條陽光海岸綠道(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 李 蕊
2024年05月27日06: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陽光海岸綠道規劃圖。

  陽光海岸綠道飄橋段修建前。

  陽光海岸綠道飄橋段修建后。

  騎行愛好者穿行在陽光海岸綠道飄橋段。
  以上圖片均為日照市委宣傳部提供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綠道應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

  山東省日照市遵循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修復整治海岸線的同時,建設陽光海岸綠道、發展文旅產業,讓這條約28公裡長的綠道展現秀麗風景的同時,也串起人們的幸福生活。

  

  黃海之濱,山東日照,有條長約28公裡的陽光海岸綠道。綠道南起日出東方燈塔廣場,北至兩城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循岸線,連山海,穿鬆林,過村居。當地人說,這是條風景大道,也是大家的幸福大道。

  綠道沿途有什麼?如何建成?怎樣用好?記者來到日照,和當地一家單車俱樂部的成員李小樹一起,開啟一場綠道之旅。

  綠道沿途有什麼?

  一條風景路:道在林間,人在畫中

  清晨,東港區日出東方燈塔廣場,空氣中透著絲絲涼意。穿上騎行服,戴好專業頭盔、手套,整理護目鏡,沐著朝陽,李小樹和騎友循著綠道,一路向北。

  第一站,萬平口景區。眼前,海面遼闊無垠,蜿蜒的海岸線向遠處延伸,經過一夜微雨洗禮,海灘更添一份意韻。海風拂過臉頰,空氣裡混著鬆脂的清香,沁人心脾。李小樹深吸口氣:“空氣清新,適合鍛煉。”

  “新娘,請把臉向大海方向轉一下,對,這個角度拍下來,就是‘海誓山盟’!”沿著海岸繼續騎行,幾對正在拍攝婚紗照的新人吸引了李小樹的注意力。“景區建了婚紗拍攝基地,幾乎每次騎行,我都能偶遇‘喜事’。”她說。

  穿過飄橋,來到太公島公園。早起的居民、游客三三兩兩,悠閑漫步。按照指引,李小樹與車隊穿過一大片三色堇、矢車菊鋪展的“花毯”,前方原木色與白色錯落相間的建筑,正是日照安泰海洋美學館。

  “以前,這裡是座水產育苗廠,閑置多年,沒想到現在改造成了景點,還建了民宿、書屋、科普基地……”李小樹推薦記者來“打卡”,“沿著綠道騎到這裡,找本喜歡的書、點杯咖啡,累了就望一望窗外的大海,舒適愜意。”

  繼續前行,記者嗅到一股青草的澀味,很快,駛入一片高聳的水杉林中。李小樹說,這是騎行途中她最喜歡的地方——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氧吧到了。”李小樹放緩騎行速度,盡情享受這片林海。

  公園依山傍海、林海相依,森林覆蓋率78%,水杉、黑鬆、麻櫟等300余個樹種遍植其間,灰喜鵲等200余種鳥類婉轉啾鳴。

  李小樹的目的地是五蓮山。車隊騎行至兩城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后,轉入另一條綠道——山海風情綠道。目前,日照市已將陽光海岸綠道與山海風情綠道打通,總長61.8公裡,山巒、大海、民宿、村居點綴其間,串聯成鏈。

  綠道是怎樣建成的?

  一條生態路:最小干擾,最大保護

  李小樹是土生土長的日照人,在她的印象中,多年前,綠道沿途還是另一番模樣。“岸線遍布漁家村房、灘涂養殖,植被也沒這般茂密,更沒有有趣的‘打卡點’。”她回憶。

  日照市遵循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開展陽光海岸改造提升工程,修復整治海岸線的同時,啟動陽光海岸綠道建設工程。

  海岸邊建綠道,要秉承哪些原則?

  記者翻閱昔日的陽光海岸綠道規劃,列在第一位的是生態目標:“通過維護綠道及周邊海洋、河流、濕地、森林等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充足空間,保護與優化生態系統,維護生態系統穩定。”

  “不動一棵黑鬆,不動一塊礁石,不動一片沙灘。”時隔5年多,日照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規劃設計師張波依然清楚記得“三個不動”原則,“全過程遵循‘依托原貌、臨場設計’,最小限度干擾、最大可能保護,對生態薄弱的地方重點修復提升,盡可能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完整性。”

  張波全程參與綠道設計,深知其中不易。“規劃選線時,因形就勢、遇樹繞路,避開現狀鬆林、沙灘、礁石和濕地,盡可能降低對生態的干預。”張波對任家台礁石公園北側那片黑鬆林記憶深刻,葳葳蕤蕤地圍繞在濕地周邊的黑鬆林,不規則分布,成了他們設計的難題。

  “日照人對黑鬆林的感情裡,蘊含著對自然的尊重。”張波介紹,上世紀50年代日照啟動沿海防護林建設以來,經過多輪栽植試驗,黑鬆憑借耐海霧、抗海風等特性,在日照海濱扎根生長,阻擋風沙、保持水土,既是海岸帶第一道生態屏障,也成為四季常青的美麗風景。

  可是,電子測量設備不能用,軟尺測量不方便,如何精准勘測這片黑鬆林?“用腳代替筆,再用儀器定點坐標、復核線路,最后的設計路線既確保不破壞一棵黑鬆,又滿足騎行、步行需求。”說到這裡,張波頗為自豪,“現在大家走的這段綠道,就是用我的腳印連接起來的。”

  綠道建設,還得注重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融。“綠道顏色的選擇也非常精細。”張波說,“紅色和六度灰搭配,既讓人感到舒適,更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當時,日照興海建設開發有限公司也參與了綠道建設。“飄橋是連接太公島公園與萬平口的主要通道,這段綠道用的是兩厘米厚的陶瓷顆粒材質。”公司董事長秦緒建說,施工之初,僅針對材質選擇,就組織專家開了10余次會議,反復論証,最終達到既減輕騎行時橋面顫動,又實現與周邊環境融合的效果。

  太公島公園,綠道護坡上,可見一個個手工粘上的牡蠣殼﹔綠道全線保留自然起伏,路口採取弧形的人性化設計,輪椅、嬰兒車可全程無障礙通行﹔沿線共種植喬木2.7萬株、灌木28萬株,擴充綠化面積49萬平方米。

  “無論質量安全、原生態保護,還是景點串聯、綠化搭配,每個環節都精心研究,成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張波說。

  綠道帶來哪些效益?

  一條活力路:百姓宜居,文旅繁榮

  2019年,李小樹愛上了騎行。有綠道前,李小樹常和騎友在馬路上騎行﹔綠道建成后,她發現身邊騎行的人越來越多。

  綠道串起秀麗風景,也裝點百姓美好生活。“上班、回家、游玩,在綠道上騎行心情舒暢,幸福感滿滿,生活品質更高了。”李小樹感慨。

  陽光海岸,綠道綿延,不但讓百姓生活幸福綿長,也鋪展了城市綠色發展新路。

  在東夷小鎮開辦民宿的董國華,經歷了小鎮旅游產業的變化。“早些年,海邊有些小餐館、泳衣攤點,門前散亂、私搭亂建,留不住客。”董國華說,這些年,海岸風景越來越好,當地同步拆除雜亂設施,引導規范化經營。特別是綠道建成后,日照持續升級文旅產業,取消一批沿海景區收費,客流量逐漸增大。去年,董國華的民宿收入同比增長30%,最近,她正計劃開第二家分店。

  沿著綠道一路騎行,李小樹體驗過各種有趣的活動:聽一場音樂會,看一次沉浸式演出,偶爾叫上幾個好友,體驗一番基地露營……日照市沿著陽光海岸綠道布局,豐富文旅項目,策劃推出一系列文旅產品,人氣越來越旺。

  東港區是陽光海岸綠道生態“外溢效應”的直接受益者。“我們將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和現代旅游體系。”東港區委書記劉祥龍表示。

  據統計,2023年,日照市共接待游客533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53.7億元。

  按照世界級郊野岸線標准打造的陽光海岸綠道,也成了舉辦健步行、騎行等賽事的選擇。日照市引進賽事資源,探索出“小城辦大賽”的新路徑。2023年,90余項省級以上賽事活動輪番登場,賽事流量成經濟增量,拓展出一條體育和文旅相融合的發展道路。

  前幾日,安徽姑娘張樂晴(化名)乘高鐵來日照參加馬拉鬆比賽,被陽光海岸綠道的風景吸引。比賽結束后,她決定再留幾天,好好感受這座城市。離開日照前,她發了條朋友圈,幾張美圖、配段文字——“打卡日照,有機會,定再回這座美麗的城市看看。”

  (王西輝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7日 09 版)

(責編:趙欣悅、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