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共繪美麗中國新畫卷——寫在2024年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

2024年08月14日19:51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8月15日,我們迎來2024年全國生態日。今年的主題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在祖國大地上生根、開花。

萬裡河山,生機盎然。綠色發展正在提速,綠色版圖持續擴展,億萬人民共同描繪的美麗中國新畫卷徐徐鋪展。

護綠增藍,祖國生態畫卷更加美好

遠處青山疊翠、綠植茂盛,近處草地上鋪著光伏板,幾隻蜻蜓在輕盈飛舞……很難想象,這個公園似的地方,曾是填埋了江西省南昌市生活垃圾多達24年的“渣山”。

坐落於此的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之前是敞開式填埋作業,垃圾裸露、蚊蠅滋生、臭氣逸散。當地居民陰佑聰住在離垃圾填埋場兩公裡外的小區。“以前溫度越高,臭味越大。”他說。

2021年,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完成終期封場。當地對垃圾堆體全面覆土覆膜,投資打造固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並建設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曾讓居民煩心的垃圾“渣山”,正源源不斷產生經濟和環境效益。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

河道保潔員在位於浙江湖州的太湖羅溇港沿岸清理非法捕魚地籠網(2024年4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河道保潔員在位於浙江湖州的太湖羅溇港沿岸清理非法捕魚地籠網(2024年4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在各地各部門不懈努力下,一條條“臭水溝”變成“碧水河”,我們的家園正變得越來越美——

擦亮藍天。今年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8%,同比上升1.4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

管護人員在滇池打撈雜物(2024年1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管護人員在滇池打撈雜物(2024年1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守護碧水。今年上半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Ⅰ至Ⅲ類)斷面比例為88.8%,同比上升1.0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8%,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

治沙工人在寧夏中衛市境內的騰格裡沙漠鋪設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2024年5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治沙工人在寧夏中衛市境內的騰格裡沙漠鋪設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2024年5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共護家園。2023年,我國完成造林、種草改良1.25億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萬畝,實現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40年“雙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隻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

位於長江岸邊的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是遠近聞名的化工重鎮,與沿江很多地方一樣,也曾面臨“化工圍江”困局。

面對長江生態環境的嚴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痛心地形容,母親河“病了,病得不輕了”。

2016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幾年來,總書記主持召開了4次以長江經濟帶發展為主題的座談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貫穿始終。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的燈塔廣場(2024年5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的燈塔廣場(2024年5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近年來,猇亭區推進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大力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現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制造、合成生物等優勢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經濟“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提升。

長江江豚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壩下游水域逐浪嬉戲(2024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長江江豚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壩下游水域逐浪嬉戲(2024年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如今,長江干流水質向好,江豚追逐嬉戲,母親河正在逐步恢復生機活力。

為了天藍水碧山河美,生態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需要統籌部署、協同發力。

7月26日,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山東東營黃河口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山東東營拍攝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2024年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力航 攝

在山東東營拍攝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2024年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力航 攝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河入海口東營,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這裡曾經是白茫茫的鹽鹼地、光板地,如今成了水草豐茂、生物多樣性富集的大濕地。

近年來,保護區實施生態保護修復,清理互花米草,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恢復鹽地鹼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修復大片濕地,成為我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

隨著生態環境不斷向好,保護區迎來了許多“新住民”,鳥類數量已達373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26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國在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同時,正不斷繪就更加美好的生態畫卷。

深化改革,重塑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居民在陝西省富平縣石川河國家生態公園內練習秦腔(2024年6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居民在陝西省富平縣石川河國家生態公園內練習秦腔(2024年6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清晨,陝西富平石川河國家濕地公園。水流淙淙,荷花搖曳,魚群暢游……這悠閑愜意的美景,引得不少行人紛紛拿出手機拍照記錄。

10多年前,這裡還是個“荒灘溝”。由於上游水庫建設,灌區引水增加,石川河富平段水量驟減,河道垃圾也多。“隻見石,不見川,下點兒雨就成臭水溝。”64歲的富平縣居民陳文平回憶說。

從2014年起,當地對石川河開展系統治理,新建堤防並治理河道。為解決缺水問題,富平縣建立石川河生態基流補償機制,汩汩活水從周邊水庫和灌區涌入石川河。如今,河濱景觀公園已成為老百姓休閑娛樂的幸福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億萬人民向污染宣戰,著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為換回藍天常在,淘汰“散亂污”企業,實施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推動貨物運輸“公轉鐵”,提高機動車油品排放標准……打出產業、能源、交通結構轉型的“組合拳”。

為守護碧水長流,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眾多河湖實現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飛英街道新華府小區內,居民在進行垃圾分類投放(2024年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飛英街道新華府小區內,居民在進行垃圾分類投放(2024年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為留住鳥語花香,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升城鄉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能力,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新時代以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系統性重塑。生態文明載入了黨章和憲法,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及30余部生態環境法律法規,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相繼出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守護綠水青山,要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嚴格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

針對一些地方環保意識不強、履職不到位、執行不嚴格等問題,黨中央推動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讓生態環境保護逐步成為硬約束。

祁連山生態破壞、長白山國際度假區違法違規建設高爾夫球場和別墅、海南一些地方違規圍填海進行開發……這些典型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逐一得到解決。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轉變發展思路,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逐漸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路。

正值暑期,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綠意蔥蘢、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

林場職工李成志這幾天正忙著接待來來往往的游客。他在林場工作了20多年,曾經和工友們靠伐木為生。隨著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採伐,當地開始發展旅游業。“今年夏天游客數量相比過往增加不少,職工們人均增收8000多元。”李成志說。

林區還發展黑木耳種植等林下產業,綠水青山真真切切地變為了金山銀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更加協調,綠色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在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的同時,經濟總量從2012年53.9萬億元躍升至2023年超過126萬億元。

加快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游客在昆明市西山區團結街道雙山埡口團結鑫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園體驗蘋果採摘(2023年7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游客在昆明市西山區團結街道雙山埡口團結鑫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園體驗蘋果採摘(2023年7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這幾天,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團結街道雙山埡口的早熟蘋果迎來豐收,紅彤彤的蘋果挂在枝頭。

“大家一定想不到,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座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吧?”雲南妹子期麗作為直播平台上的“家鄉推薦官”,行走在果園裡,正向觀眾講述家鄉昔日礦山變“金山”的故事。

期麗家就在緊鄰礦山的樂居村。曾經,經年累月的磷礦開採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讓這裡成了寸草不生的“禿頭山”,滑坡、山洪等災害和塌陷事故時有發生。

當地動員社會資本探索“礦山復綠+現代蘋果示范園”生態修復模式,在廢舊礦山上建設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園,同時打造馨果書屋、咖啡餐吧等文旅項目,並開展星空露營、山地戶外休閑拓展等活動,培育壯大“旅游+”新業態。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神州大地上,“風”“光”無限好。

位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中國綠發尼勒克縣400萬千瓦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2024年6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位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中國綠發尼勒克縣400萬千瓦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2024年6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一塊塊光伏板隨山地走勢連綿起伏,光伏板下青草日漸茂盛,羊群悠閑漫步其間……板上發電、板下牧羊,是光伏基地也是牧場。這個位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中國綠發尼勒克縣400萬千瓦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以“牧光互補”模式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項目實現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光伏板的鋪設減少了風對植被的影響,減少水分蒸發,遏制草場退化和荒漠化趨勢。”新疆中綠電技術有限公司伊犁運檢中心經理劉永說。

依托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近年來新疆的新能源發展實現“加速跑”。今年上半年,新疆新增新能源並網裝機規模達到1408萬千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瞄准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國家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部署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樹立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的鮮明導向。

行業領域,一系列政策舉措持續發力:《電解鋁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部署大力推進節能降碳改造、實施非化石能源替代、推動產業鏈協同綠色發展等重點任務﹔《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行動計劃》聚焦加快數據中心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等。

游客在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參觀(2023年8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游客在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參觀(2023年8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全國各地,美麗中國建設的腳步正在加快:在青海,以“生態為綱”的省級地方性法規《青海省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8月1日起施行﹔在浙江,7月24日施行的《杭州市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污染整治提升實施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市區全覆蓋﹔北京在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之后,今年還將再添15處休閑公園和城市森林,50處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

游客從北京景山上拍攝遠處的北海公園(2024年8月12日)。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游客從北京景山上拍攝遠處的北海公園(2024年8月12日)。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以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力以赴加強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環境。

面向未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美麗中國建設將不斷邁出新的步伐,不斷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文字記者:高敬、胡璐、鄒多為、關俏俏、趙珮然、姜辰蓉、袁敏、趙澤輝

海報設計:謝悅

統籌:白純、戚文娟、周詠緡、王文源、孟潔

(責編:袁勃、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