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塑料污染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專家解讀)
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人們站在一處裝置藝術作品——巨型塑料水龍頭前。 |
據外媒報道,不久前,塑料廢棄物污染國際文書政府間談判第五次會議(INC-5)在韓國釜山閉幕,來自170多個聯合國成員國的1400余名代表參與了正式的談判會議。經過兩年時間、五輪正式磋商,各方在部分關鍵議題上仍存在明顯分歧,最終未能在釜山會議上達成一致。會議決定INC-5休會,將於2025年擇期續會,繼續就文書進行談判。
記者:您認為,與會各方如何從更加全面和長遠的視角出發,提出更為務實和平衡的解決方案?
溫宗國: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本質上是建立在科學認識基礎上的管理問題,需要考慮污染治理的費效比。目前很多利益相關主體站在自身利益提出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都有一定正確性,但是缺乏普適性。例如,一些觀點倡導全球塑料的生產禁限措施,本質上是因為這些地區缺乏處理塑料環境泄漏污染問題的基礎設施,導致污染問題危害較大,但如果實施全球塑料生產禁限,現有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在大規模替代后往往會產生新的問題。
更好的方式或許應該是基於國際社會共識,將污染治理的主要力量向這些受塑料污染問題影響較大的國家傾斜。塑料生產和消費國享受了塑料消費的便利,在環境責任上也應更多承擔全球污染治理的責任。而這種定向治理全球塑料泄漏污染問題的措施,或許比在本國治理的費效比效果更好。因為塑料泄漏途徑不同於二氧化碳排放,塑料廢棄物是可以通過較為經濟的技術手段阻斷向環境最終泄漏的途徑而大規模減少環境污染。其中,輸出污染治理裝備也是產業發展新機會。
記者:中國高度重視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是最早採取非必要、一次性塑料產品管控措施的國家之一。您認為,中國的實踐特點何在?給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帶來哪些啟示?
溫宗國:中國在政策中提出了一些非必要、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管控措施,但沒有貿然進一步限制相關產業的發展。塑料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材料,治理關鍵在於控制環境泄漏量。中國加大廢棄塑料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整體上回收利用率約30%,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同時高度重視塑料垃圾常態化清理機制。這些實踐經驗對比於限制發展是更為科學和可持續的途徑。
記者:近年來,為治理海洋廢棄塑料問題,中國浙江探索“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從回收、利用到紡織、制衣形成一個“從海洋到貨架”的全流程,獲得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您如何看待浙江這種探索的現實意義?
溫宗國:商業化解決海洋塑料污染問題是一種有意義的實踐。從技術層面看,通過區塊鏈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全流程可追溯,不僅提高回收可信度,還為海洋塑料的國際化認証增值及高值化資源利用提供數據基礎。從商業層面看,多方利益主體參與結合市場化運作,確保既解決了低值海洋廢棄塑料收集難的問題,又為參與者帶來了經濟收益,具備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根據目前查詢到的數據,該模式下已有1.02萬艘船舶參與,累計收集者6.18萬人次。累計收集處理廢棄物1.09萬噸,其中塑料廢棄物2254噸。相對於我國較大的塑料回收再生企業而言,其回收處理規模仍然較小,未來該模式仍然需要結合其他塑料高值化回收處理技術來提升經濟性。
記者:在海洋廢棄物尤其是海洋塑料治理方面,您認為全球南方國家如何加強合作?
溫宗國:我認為中國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推動者,通過對一些沿海地區及小島嶼等開展塑料污染治理,設立污染治理基金,輸出中國污染治理裝備,例如無人化船舶等打撈設備,形成典型成功案例,並進一步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合作,進而推動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進程。
(本報記者 彭訓文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