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要坚持保护优先(生态论苑) 湖畔观鸟、林中休憩、登山望远、乡村康养……时下,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各地生态旅游景区纷纷开门纳客,借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做文章,吸引游客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推广垃圾分类 培育文明习惯(新视角) 近年来,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出台,垃圾分类进入“硬约束时代”;到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近日实施,垃圾分类由“倡导”变为“要求”;再到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各地“多点开花”、循序推进,“给垃圾分分类”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 一件必须为之的“关键小事”。
湖北汉川:退垸还湖5.8万亩 汈汊湖百里旖旎美景重现 5月22日,汉川市汈汊湖南干渠段,夏风吹过原野,连片湖水泛起阵阵涟漪,一群水鸟欢快地飞翔,好一幅诗意盎然的水乡画卷。 汈汊湖是湖北第五大湖,也是全国最大内陆封闭式湖泊。
从垃圾分类看社会治理(有感而发) 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驻地广西大厦,门口电子显示屏幕正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走进大厦,前台、电梯口、资料栏,都放着《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进入房间,垃圾桶贴着“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标识;餐厅也贴着垃圾分类处理流程海报…… 要说今年的驻地有啥不一样,垃圾分类算一桩。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不过是举手之劳,推广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
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禁绝塑料污染,当务之急是想方设法减少塑料的使用 一方面,积极研发质高价廉的替代品,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普通人对塑料垃圾危害的认知水平,让更多企业、更多公众切实参与到减塑的行动中来 和女儿在一条小路上散步,路边的灌木丛中传来一阵阵“嚓嚓嚓”的声音。低头去寻,一只小麻雀正用嘴衔着塑料胶带的一头。
治理随地吐痰 要重罚也要“常罚” 4月23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听取关于提请审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决定(草案)》的议案,拟规定对随地吐痰、便溺,乱丢废弃物,乱倒垃圾等行为的罚款额度由20元以上50元以下,提高到50元、情节严重的200元。(相关报道见06版) 对于随地吐痰,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梗。
绿水青山靠大家(快评)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开展水源地环境整治、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清障”。
有些快递包装可以瘦瘦身(说道·我们的绿色生活③) 让商品包装合理、适度,不是快递业一个行业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生产、销售、配送全链条协力配合 网购一本杂志,打开快递信封发现,里面还用塑料袋把杂志包了一层;从某生鲜电商采购蔬菜水果,收到货后居然看见,每根香蕉都单独套着塑料包装袋!而那种网购一件衣服,塑料袋、纸盒加快递袋包上四五层的情况,就更是常见了。那些过度的包装,可以瘦瘦身。
环评不是做样子(说道) 环评,有着为保护生态环境把关的重要作用,不能变成拼拼凑凑、复制粘贴的文字把戏 一份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的环评报告,出现35次“湛江”,甚至有该工程是“落实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体现”的表述——最近这份多处张冠李戴的报告,因为被质疑抄袭而引发关注。 作为开工前的环境审核关口,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判断,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地方立法,守护绿色发展(说道)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体系,意义重大 青海海东的这个植树季,和往年一样,又不一样。 一样的,是延续多年、一代接一代的义务植树传统;不一样的,是今年开始,当地开展义务植树有了地方性法规。
禁食野味 拒绝“舌尖上的任性” 2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建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多年来屡禁未绝的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推至舆论的风暴眼。